|
近日,隨着3 15的臨近,投資人對金融産品的投訴開始增多,其中渣打銀行的理財産品再次成為投訴重災區,這家百年老店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為何又是渣打銀行?這家歷史悠久、信譽卓著的金字招牌到底怎麼了,其理財産品又究竟如何? “2007年在渣打買了10萬的産品,2012年12月13日到期,賬面虧損約50%。”投資人張宇(化名)説道,他所指的理財産品名為美林聚焦亞洲QDII200710。張宇稱,“渣打銀行在銷售這款理財産品時,故意隱瞞風險,誇大收益,所做的風險承受力測試,只是走一個過場,在這款産品出現大幅虧損時,客戶經理並未就存在的産品缺陷告知客戶,而是建議客戶繼續持有。” 近幾年,渣打的理財産品屢次遭投訴,甚至有産品曾被曝虧損97%。記者通過整理髮現,這些被投訴的大部分都是2007年-2008年之間發行的代客境外理財産品。這類産品普遍期限較長,並陸續在2011-2012年期間到期,正是在這段時間渣打頻遭投訴,被曝巨虧的産品應接不暇。 “2007年下半年起,金融危機導致國外資本市場表現不佳,QDII等産品在2007年、2008年幾乎全軍覆沒,成了眾多投資者的噩夢。”一名資深理財師分析道,同時渣打銀行的QDII産品出現如此大的虧損,與其産品的設計相對激進也不無關係。 由於頻繁被投訴,“虧損”“巨虧”“欺騙”等字眼長期縈繞在這金字招牌周圍,似乎渣打就沒盈利産品。實際上,翻看渣打銀行2012年到期的理財産品,其表現與上述描述可謂大相徑庭。 在2012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産品中,渣打銀行的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不僅跑在了其他外資行的前面,還將中資行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據理財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産品中,實際收益率達到10%以上的産品共31款,其中外資銀行的理財産品為28款,中資行理財産品3款。在30款高收益銀行理財産品中,渣打銀行的理財産品有13款。 更為戲劇性的是,以往讓投資人“談虎色變”的QDII産品,在去年卻成為渣打表現最為搶眼的産品類型。 在這31款高收益理財産品的收益排名中,渣打銀行的兩款QDII産品居於前兩名,最高一款産品的實際收益率為27%。而中資銀行中實際收益率最高的是光大銀行的一款投資債券市場的理財産品,實際收益率為11%,不到渣打銀行産品的最高收益率的一半。 “明明是想購買保本産品的保守型投資者,卻被推薦高收益高風險的産品,一旦産品出現大幅虧損,投資人自然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這也是渣打遭投訴時普遍被控訴的問題。”上述理財師説。 甚至還有不少投資人&&,之前給自己推介産品的客戶經理早已辭職,購買時究竟如何誇大收益、隱瞞風險已無法對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