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行助推新型城鎮化提速升級
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013-03-08   作者:熊小黠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被視為中國新一輪發展最大紅利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兩個基本問題:錢從哪來?人往何處去?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行四川省分行近年來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一方面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輸血”,緩解“造城”資金難題;另一方面,通過扶持支撐産業促經濟、增就業、拉消費,為新型城鎮“造血”。在銀行資本的推動下,一座座城鎮不僅有設施現代的“面子”,更有産業支撐的“裏子”,有力助推了四川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發展。

  推進産城一體化 圍繞“新”字做文章

  走進四川崇州市街子古鎮,山水環抱的古代建築,游人如織的石板街道,熱鬧繁華的市坊店舖,如同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在經歷汶川大地震之後,這座千年小鎮,在四川農行2億元資金扶持下成功打造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從坐擁資源卻罕有人知的“古鎮”,蛻變為年接待游客380萬人的“名鎮”。
  將城鎮建設與旅游産業打造相結合,這是四川農行金融扶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産業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推進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四川農行按照基礎設施和産業打造並舉、“輸血”和“造血”並重的原則,將資金投放的重點鎖定在對農民吸納能力較強的城鄉結合部、重點縣城、重點小城鎮,大力支持大型社區和供水供電、城市路網等城鎮配套,打造功能完善、管理科學、配套先進的新型城鎮。同時,重點支持地方旅游、水電、礦産等特色資源就地開發,並扶持各類産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和企業發展,從而培育城鎮經濟支柱,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向工業、服務業轉移。
  “大家都沒想到社區能變得這麼漂亮。”街子鎮雙河社區8組的居民張萬旭説,“以前主要靠種田、打臨時工掙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現在我家的房子流轉出去,租金每年就是6萬多元,自己一家人經營農家樂,每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
  擔任了15年雙河社區支部書記的吳波説,以前街子鎮是一個偏遠貧窮的山區鄉鎮,新型古鎮不僅讓社區的面貌和産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村民身份也從農民、小商小販、手工業者,歷史性地嬗變為酒店老闆、旅游産業從業者等,就業、消費等生産生活方式實現了市民化。“社區村民目前基本實現了全就業,人均凈收入也從2009年的3000元增長到現在的10000多元。”吳波説。
  “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三化’互動發展,城鎮有産業帶動,産業有城鎮支撐,才是新型城鎮化的應有之義。沒有産業化,何來城鎮化?”四川農行行長張軍洲説,“我們把金融服務的着力點,放在産城一體化推進上,圍繞新型城鎮化這個‘新’字來做文章。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進城進得來、留得下、能致富。”
  目前,四川農行對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服務,呈現出産城互動、重點鮮明、全面突破的積極態勢,形成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截至2012年末,四川農行重點扶持了1個國家級、3個省級、20個市級統籌城鄉建設試驗區,60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區,124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小城鎮,城鎮化貸款餘額達205億元。近三年向“三農”和縣域累計投放各項貸款超過1000億元,重點支持了62個産業園區建設,聚集吸納1200戶骨幹企業,輻射帶動100萬餘人進城經商務工、居住就業。

  創新産品和機制 打造集約高效的服務模式

  “新型城鎮化建設講究因地制宜,構建多層次、有特色的城鎮體系,而不是千城一面地複製。金融服務的理念也必須與之契合,進行差異化服務,打造個性化服務模式。”張軍洲説,“這就要求我們因地制宜地創新信貸政策和金融産品,探索金融服務的有效模式。”
  為了對接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金融需求,四川農行實施了“一縣域一特色、一行一路徑、一企一對策”的服務策略,與地方黨政、政府融資平台、産業園區、村級資産管理公司等各類參與主體合作,成功探索出“銀政合作主導型”“園區帶動型”“特色資源開發帶動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帶動型”四大行之有效的金融服務模式。
  在成都市新津縣花源鎮,四川農行創新運用農村集體産權質押貸款、土地流轉收益保證等信貸産品,向政府和現代農業投資公司提供金融支持,對已納入城鎮規劃區域的農民進行拆遷和集中安置,並將農民原有宅基地復墾,作為建設用地指標進行出讓。在3億元信貸資金支持下,“柳河苑”“龍王渡”兩個農民新型社區全面竣工交付,安置農戶2648戶,節余建設用地指標1000余畝。
  73歲的龍王渡村民徐國華説:“以前是城裏人住小區,咱們住平房。現在咱們也跟城裏人一樣住上小區了,小區裏面配套的設施都很齊全,還有專門的物業公司負責管理,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地方。”柳河苑居民劉志偉説:“新型社區帶來了增收致富的商機,在農行5萬元農戶小額貸款的支持下,我在小區外開了家小超市,生意還不錯,已經告別了種地為生的生活方式。”
  以村級資産管理公司為載體、以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出讓為抵押和還貸來源,“村民、銀行、政府”三方參與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帶動型”金融服務模式,四川農行在全省進行了推廣“複製”,投放貸款63億元,完成了近2萬畝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復耕農田6000多畝,建設農民新居150多萬平方米,安置農戶約5萬人。

  發揮城鄉聯動優勢 對新型城鎮建設在信貸規模上“不封頂”

  截至2012年末,通過實施“銀政合作主導型”模式,四川農行向四川21個地市州提供授信額度1000億元,發放貸款超過600億元,有效緩解了地方推進城鎮化建設的資金缺口。同時,“特色資源帶動型”模式運用小水電貸款、農家樂貸款等金融産品,向旅游、水電、礦産等地方特色資源開發支持貸款206億元,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旅游鎮、工業鎮、商貿鎮。此外,利用信貸+租賃+票據等多元化融資方式,“園區帶動型”模式扶持了12家省級以上的重點工業園區做大做強,支持了超過400家企業入駐發展産業,帶動50萬個農民工就業。
  “由於地方財力有限,社會資本不願去,新型城鎮化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強烈。由於信貸資金有限,銀行既要加大對城鎮化的投入,又要將有限的信貸資源進行集約化利用,産生最大的扶持效應。”張軍洲説,“創新推行這些金融服務模式,既可以集約高效地利用資金,又可以發揮園區、農業産業化、特色資源開發等産業強大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以點帶面的規模效應”。
  “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潛力還很巨大。”張軍洲説,“我們將發揮農行城鄉聯動的優勢,對新型城鎮建設在信貸規模上‘上不封頂’,繼續加強政策傾斜,優先配置資源,進行金融産品和管理體制的創新,為推進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輸血供氧’。”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四川農行多措並舉為實體經濟“強筋壯骨” 2012-03-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