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能力遭疑 外資行負面不斷日子難熬
2013-03-01   作者:記者 張莫 實習生 李拓/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外資銀行一向以優質的財富管理能力作為其對外宣傳的金字招牌,然而,近段時間,部分外資銀行“預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形成冰火兩重天的情況時有發生,引發市場質疑。
  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的業內人士指出,外資銀行的産品以結構性産品為主,該類産品實現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分析人士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所提供的財富管理産品在種類、數量和影響力方面都很有限,和內資銀行相比,近年來的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財富管理和投資理念的差異也是導致外資銀行財富管理經驗和優勢在現階段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的原因。

  “高預期收益率”或只是浮雲

  從銀率網的統計來看,2012年發行的結構性産品中,最高預期收益率排名前十的産品均為外資銀行發行的人民幣投資産品,最高預期收益率均超過20%,其中星展銀行佔9席。以2012年預期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星展銀行“2012年股得利系列1204期12個月證券挂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産品EZFY”為例,其預期收益率為32%。排名第二的星展銀行“結構性投資帳戶2012年第2期SIA1202-12SFETFCNY”的預期收益率也高達30%。
  與此相對的是,根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12年12款零負收益的結構性産品中,有10款為外資銀行産品,其中,星展銀行佔7款。
  事實上,“到期”不如“預期”的情況不只存在於星展銀行。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月到期銀行理財産品共計2990款。從到期收益表現來看,1795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産品中共有25款沒有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南洋商業銀行有8款“匯益達I號”系列理財産品沒有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該系列理財産品為挂鉤於外匯匯率的結構性品種,産品收益類型均為保證收益型。其中,“匯益達I號”系列第39期(C 12144)、第43期(C 12163)、第44期(C 12168)以及第45期(C 12173)産品的投資期限均在1個月至3個月區間,産品預期最低收益率和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20%和6.00%,而産品實際到期收益率為4.32%或4.40%;“匯益達I號”系列第35期(C12127)和第36期(C12131)産品的投資期限均在3個月至4個月區間,産品預期最低收益率和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50%和6.00%,而産品實際到期收益率均為4.25%;“匯益達I號”系列第10期(C 12031)和第10期(C 12132)産品的投資期限均為306天,産品預期最低收益率和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80%和6.00%,而産品實際到期收益率分別為5.30%和5.45%。

  主打結構性産品 “實現收益”不確定性增大

  “到期收益率”不如“預期收益率”在外資銀行中時有發生,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銀率網統計顯示,2012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近2.9萬多款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理財産品,其中絕大多數為內資銀行發行,外資銀行發行量在理財産品總數中的佔比不足3%。而外資銀行2012年度發行的理財産品中,結構性産品接近90%,居主導地位,僅個別外資銀行發行普通類理財産品。與此相對的是內資銀行所發行的理財産品中,普通産品佔比接近97%,結構性産品佔比約3.5%左右。
  銀率網分析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外資銀行理財産品的複雜程度遠高於內資銀行,一方面是因為外資行的理財産品以結構性産品為主,和普通類産品差別較大。另一方面,即便和內資銀行發行的同類産品相比,外資行産品也更為複雜,表現在挂鉤標的、收益條款等多個方面,例如內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産品大多挂鉤利率、匯率和黃金等資産,收益條件較簡單,而外資行産品的挂鉤標的涵蓋股票、基金、大宗商品等諸多領域、涉及的區域和市場更多、産品運營期限更長、收益條款設置更複雜等。
  “總體而言,結構性理財産品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遠遠高於常規理財産品,其中和海外基金、股票、黃金等高風險資産挂鉤的結構性産品實現收益的不確定性最大。”銀率網分析師説。該分析師指出,某些外資銀行的産品在特定時期出現大比例未達預期的現象,和産品所挂鉤的基礎資産的表現關係密切。例如,近期黃金價格持續下行,和黃金價格挂鉤的看漲型産品大多表現不佳,而看跌型産品則表現良好。根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與基金和股票類資産挂鉤的産品到期偏離預期的比例最高。

  劣勢明顯 本地市場參與度有限

  實際上,以“更高品質”為標籤挺進中國市場財富管理的外資銀行這些年走得並不順利。金融危機爆發後,各種“投訴門”使得外資銀行在理財市場的聲譽受到了不小衝擊。而産品較高預期收益率難以實現,也使得客戶對外資銀行的理財能力産生了疑慮。
  銀率網分析師指出,外資銀行的優勢主要是全球運作的市場背景和經驗,劣勢主要是對本幣市場的參與度相對有限,同時由於金融市場發展階段的差異和管理原因,外資銀行在代銷、第三方合作以擴展多樣化産品等方面的能力弱於內資銀行。此外,財富管理和投資理念的差異也是導致外資銀行財富管理經驗和優勢在現階段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的原因。
  “總體上看,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所提供的財富管理産品在種類、數量和影響力方面都很有限,和內資銀行相比,近年來的發展速度也較緩慢,同時受前期金融危機影響,産品的選擇和設計方面趨於保守。”該分析師&&。
  記者注意到,儘管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為了實現更好的“本土化”,一些外資銀行正在積極拓展內地公募基金業務渠道。最新消息稱,外資銀行申請基金代銷業務牌照已經進入證監系統正式行政許可審核流程。而渣打銀行(中國)、大華銀行(中國)和花旗銀行(中國)三家銀行已經遞交資格申請材料並進入受理流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光大銀行:理財産品收益能力居先 2009-11-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