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債券類和信貸類理財産品市場份額下滑的同時,銀行組合投資類産品卻在2012年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據普益財富統計,組合投資類産品去年發行數量以及市場佔比都有較大的增長。
然而,受訪的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儘管銀行宣稱組合投資類産品投資對象更加多元化,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是“資金池”産品,包裝成組合投資産品是為了規避監管的約束。
組合投資産品猛增
普益財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銀行發行的組合投資類理財産品數量同比增長75.74%,達到11226款,較2011年增加4838款,而其市場佔比也由28.47%上升至39.75%。
同期,包括債券與貨幣市場類、信貸類、票據資産類等多類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量均呈現下滑局面,市場佔比亦出現不同幅度下降。以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産品為例,其市場佔比下降近4個百分點。
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接受記者採訪時&&,這種現象背後有着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在去年較為寬鬆的市場流動性環境下,單純以貨幣市場工具和債券品種為投向的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的發行增速放緩。
另一方面,“包含貨幣市場工具和債券品種的組合投資類産品,由於其投向增加了信貸資産委託貸款、收益權或其他投資品種,風險稍有增大,但同時也拉高了該類産品的收益水平。”葉林峰説。
資金池化身
記者採訪多位銀行業人士發現,所謂的“組合投資産品”實際上是“資金池”的化身。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組合投資類理財産品主要是資金池産品,但也不排除其中有具體投資對象的産品,但數量極少。”
據他介紹,幾乎每家銀行總行層面都有專門設計開發理財産品的部門,其中資金池類理財産品還有專門的科室來開發,該類産品的收益率其實由銀行自我調節,一般會參照市場的資金價格。
在一些受訪人士看來,這是銀行為了規避監管約束、繞開信貸規模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監管部門相繼對銀信合作、票據類、收益權類項目做出限制,銀行只能尋找新的辦法,目的還是為了將信貸資産裝進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説。
他認為,該類産品猛增主要原因在於理財市場的旺盛需求和投資渠道的不匹配,而這將導致銀行理財産品愈加複雜和不透明。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資金池産品尚停留在表內業務,而隨着越來越多複雜産品的誕生,監管空白可能會造成看不見的信貸膨脹。
理財産品急需透明化
事實上,監管層從未停止對“資金池”産品的關注。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岩岫昨日公開&&,目前仍有部分銀行繼續開展不規範的“資金池”理財業務。對此,銀監會已將“資金池”理財業務列為今年現場檢查重點,各銀行應盡快自查整改。
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産品信息披露比較模糊。記者翻閱多份産品説明書發現,投資對象大多冠以“包括但不限於”的字眼,並沒有明確指出具體投資對象。一位銀行人士稱,“大部分投資者並不會仔細閱讀説明書,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銀行是講信用的。”
“隨着銀行理財産品的市場越來越大,在組合投資類別中,要特別注意信託産品的兌付風險,尤其在投資標的並不公示的情況下。”葉林峰説,“銀行理財産品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學習基金按照凈值來發行,將風險傳遞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