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重理財、輕保障"亟須扭轉
2013-01-25   作者:記者 吳雨 李文卉/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2012年保險行業增速直線下滑,壽險業更是經營慘澹。在低迷的投資環境下,將“理財”視為拼搶陣地的壽險遭遇銀行、信託等機構夾擊,遭遇滑鐵盧。
  專家認為,保障産品匱乏的壽險企業亟須認清核心價值,扭轉“重理財、輕保障”的現狀,才能衝破發展迷霧。

  壽險“理財”與“保障”重心錯位

  得益於人口紅利充分釋放、投資市場環境良好,壽險業近十年來持續繁榮。“但2011年以來,保費增長低迷,銷售萎縮,整體發展明顯放緩。”中國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説。
  數據顯示,2012年前11個月,我國人身險保費收入約9253億元,同比僅增長3.87%。
  保監會主席助理黃洪認為,當前壽險業發展質量不高、社會認同度不高等問題,根源在於行業發展偏離了應有的使命。丁當也&&,目前不少險企過度重視保險的“理財投資”,忽視了“保險保障”功能。
  雖然保險公司該不該做投資理財型保險産品頗受爭議,但萬能險、投連險的開發卻從未停止。近期,國華人壽在淘寶平台推出萬能險産品三天銷售過億元。
  “近兩年,銀行、信託、證券等金融機構都緊盯理財投資領域,導致理財産品爆炸式增長,保險公司競爭力明顯不足。”丁當説,理財競爭失利對保險發展或是好事,能督促險企反思壽險的核心價值。
  “分紅險、萬能險的收益率甚至跑不贏CPI,如何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競爭?”廣東金融學院保險係教授李勇傑認為,“壽險應多考慮消費者保障需求,將創新的重點轉回大病醫療、意外傷害等業務上來。”

  大病、養老成轉型的發力方向

  理財投資受挫督促壽險業開始找尋“回歸保障”之路,而醫療、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成為不少險企的發力方向。
  “透析納入大病醫保後,我們家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保險的保障作用。”山西省太原市患尿毒症長達15年的金競榮的切身感受,正印證了中國人壽與太原合作城鎮職工大病醫保的效果。
  不僅是人壽一家在謀求轉型,近年來,人保健康中標江蘇太倉大病再保險業務,新華人壽、太平洋壽險積極介入防癌險市場……從高端醫療到普通重疾、意外險保障,一系列個人醫療保障計劃紛紛面市。
  險企轉型也獲得監管層的支持,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不僅提出“承辦大病保險服務的公司要將大病醫保列入整體發展規劃”,還多次強調推進稅延型養老保險産品開發。
  “稅延型養老險試點‘箭在弦上’,我們也已經在産品設計與研發上做足功課,試點一經確定,馬上就能推出相關産品。”丁當透露。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壽險作為我國養老支柱之一,是一塊短板。加快稅延型養老險産品開發不僅利於完善中國養老保障體系,還將為壽險業開闢新的業績增長點。”

  提升服務突出“保障性”

  “壽險的困境源於投保、售後和理賠都難令消費者滿意,迫切需要服務創新。”庹國柱所指出的困擾,正是壽險扭轉發展重心的關鍵。
  “提升服務是壽險業走出低谷的第一步。”丁當&&,“壽險的核心價值就是解決人生老病死帶來的風險,各家公司應圍繞這點拼服務、拼産品。”
  “服務繁瑣,理賠難”的印象一直是壽險業的軟肋,而這也成為各家保險公司競爭客戶的突破口。
  新華保險2012年共推出50項新服務,從在線個人保單管理到企業客服平台搭建,從新保單的開始到失效終止,滲透每一個環節。平安人壽則主打“上門理賠”,讓消費者“足不出戶”,通過電話等形式預約,在家裏或辦公室享受專人服務。
  提升服務離不開銷售渠道的創新。目前已有包括中國人保、太保、平安、中國人壽等在內的超過40家保險公司試水保險網銷。據業內不完全統計,2012年保險行業包括網銷、電銷在內的新渠道保費收入已超700億元,多家公司網銷業務年複合增速逾100%。
  “關鍵是要符合市場需要。”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説,電商銷售模式成為大勢所趨,對壽險公司而言,提升服務,才能讓“保障型”産品更具“保障性”。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6月保費向好 壽險業將要走出低谷 2012-07-13
一季度壽險業標准保費同比再降 2012-06-01
機構預測壽險業明年有望回暖 2011-12-09
中國壽險業三大問題不容忽視 2011-07-22
英國保誠以355億美元收購AIG亞洲壽險業務 2010-03-0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