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資金池”暗含風險
輸血地方融資平台存隱憂
2013-01-18   作者:王曉潔 陳蕭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2012年的銀行理財市場延續了過去幾年的火爆勢頭。然而,理財産品兌付風險頻頻暴露,其中,“資金池”暗中輸血地方融資平台隱憂尤其引人關注。
  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統計,2012年銀行理財産品募資規模不小於20萬億元,比2004年銀行理財剛起步時的500億元規模增長了數百倍。
  操作環節的不透明則被業界普遍視作銀行理財業務的最大問題。記者看到,某國有銀行一款1月17日起息的71天人民幣理財産品,其説明書只説産品投向國債、金融債、同業存款、債券回購以及“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信託計劃、委託債權投資及其他資産或者資産組合”,但並未説明信託計劃、委託債券和其他資産組合的名稱,而這語焉不詳的一項就佔到投資組合金額的70%。
  中國人民大學信託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告訴記者,銀行往往將不同類型、期限的理財産品資金“混搭”,投向擁有債券、票據、信託、信貸資産等多種資産混雜的“資金池”集合運作。為保證募集資金與項目所需資金的平衡,銀行便滾動發售多種期限的産品,業界將其稱作“期限錯配”“短借長貸”。
  邢成&&,這一模式的危險在於將短期風險不斷延後,形成風險“堰塞湖”,一旦資金鏈斷裂,將造成嚴重的流動性危機;而且,資金池中,資金無法與投資標的一一對應,導致銀行和客戶都難以理性估算投資成本與風險參數。
  消費金融研究機構銀率網分析師林斌告訴記者,“資金池”本身並沒有錯,也未被監管層禁止,任何組合投資産品實質上都是以“資金池”模式運作的,比如基金;而銀行理財産品的“資金池”之所以引發諸多爭議,是因為其運作不透明、並變身為表內資産表外化的工具。
  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銀行通過“資金池”實現了表內外資産的騰挪,不僅危及金融體系,也影響了實體經濟的健康運行。
  “在宏觀調控政策引導下,銀行的表內資産受到嚴格監管,因此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商業地産這些不受政策鼓勵的項目都不容易拿到貸款了,部分銀行就通過發行理財産品,借資金池的運作,拿募集到的資金支持這些項目,也就是將表內資産轉到表外以逃避監管,這是典型的監管套利。”劉煜輝説道。
  他認為,這一問題最終將導致資源錯配、産能過剩、通貨膨脹、債務堆積等一系列後果。目前,對於變相支持地方融資平台的理財産品規模,尚無機構做出準確統計。不過,只要翻閱各大銀行的理財産品説明書,便不難發現此類産品的存在。
  在某大型股份制銀行的官方網站上,記者查閱到一款去年11月2日起息的90天短期組合類理財産品公告,融資方包括某煤炭運銷集團和地方城投債。另一股份制銀行的中長期組合類産品投向則包括了地方城建集團;該銀行去年10月發布的一項産品投資運行報告中明確指出,第三季度“城投債供給大增,發行品種的資質呈下降趨勢,部分地級市的開發區和縣級市城投投入市場。”
  城投債、城建集團正是典型的地方融資平台通道。劉煜輝&&,近年來,監管層為避免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堆積,連出重拳對其加以限制,地方融資平台難以通過正常銀行貸款獲得資金,理財産品便成“輸血”渠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東亞銀行理財産品5年虧60% 2013-01-18
銀行理財風險預警 銀行系統掀風險自查行動 2013-01-16
銀行理財量增價減 或是引君入甕 2013-01-15
浦發銀行63億非法吸存 銀行理財屢成幌子 2013-01-14
銀行理財産品多重問題亟須規範監管 2013-01-1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