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已有數家公司向證監會上報設立子公司的申請,其中既有規模頗具份量的大公司,也有近年來才成立的小公司。不過,並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很踴躍。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上海幾家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尚未提交申請步伐遲緩,原因既包含股東層面有關“同業競爭”的顧慮,也有子公司未來可能引起利益糾葛的擔憂。
大股東心生顧慮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已於11月1日起施行,近日也陸續傳來一些基金子公司成立的消息。然而上海有幾家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目前還沒有提交設立子公司的申請,這似乎與他們之前的積極表態有所不符。
“我們主要是堵在股東層面。其實我們成立子公司的計劃早就在醞釀了,但是股東們存在顧慮。由於我們的大股東是證券公司,它控股着一家信託公司,而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業務涉及私募股權、債權、收益權投資等,有點類信託的味道,所以股東方面可能擔心我們和兄弟公司會形成同業競爭。”上海一家排名行業中上游的基金公司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這樣説道。不過,在他看來,股東最終應該還是會通過相關議案,只是過程相對曲折。
記者注意到,目前這幾家基金公司,或由證券公司控股,或者大股東直接就是信託公司,身為大股東的信託公司所管理的資産規模足以媲美基金行業的“頭牌”公司。由此可見,上述人士的分析並非空穴來風。
利益糾葛致舉步謹慎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透露,之前還在同行們憧憬“設立子公司,開創新業務”的大好前景時,該家公司內部就諱莫如深。
有專業基金分析人士提醒説,基金子公司的設立其實會讓一些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獲得灰色利益空間,這方面風險值得防範。“許多非公募業務放在專戶部門來做就可以,設立子公司的衝動可能來自基金公司骨幹想要股權激勵,但由於一些基金公司的大股東是國有企業,不可能輕易放行股權激勵。此外,如果子公司業務重心在PE業務上,將來還存在投資退出的問題。一旦基金公司內部風險控制不嚴,也許會出現公募基金為子公司投資在二級市場接盤的情形。”
金融産品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王群航&&,考慮到信託業目前6、7萬億的資産規模,如此大的體量值得“大家各分一杯羹”,基金公司股東們大可不必顧慮“同業競爭”情況。不過,基金公司還是應當更多地立足於公募業務,因為真正擅長PE投資等其他業務的人士可能不會屈尊於基金公司而會另起爐灶,基金公司在此方面並沒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