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女主人公們揚眉吐氣的一年。不過,相比強勢女性角色的崛起,女性角色在此前的缺失更值得討論。為何《勇敢傳説》裏的梅莉達公主是皮克斯公司17年來的第一位女性主角?過去的幾十年裏,像《飢餓游戲》裏凱特尼斯這樣勇敢的姑娘上哪兒去了?
在一個古老的國度,野心勃勃的皇后為了成為天下最美麗的女人,決心除掉繼女白雪公主。然而她沒有料到,那個曾經柔弱的小公主成長為一身戎裝、手持利劍的女戰士,甚至集結了一支同盟軍前來宣戰??這是今年夏季檔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的基本劇情。美國紐約州一位名叫Michael
Calleri的影評人為該片撰寫了影評,結果被其供職的周報《尼亞加拉瀑布城報道》辭退了。
“我不願意為那些女性做主角、男性做陪襯的電影刊登影評,”這位名叫Frank
Parlato的老闆在郵件裏寫道——他不喜歡Calleri寫的影評,但他真正介意的是那些電影本身,“對腐化墮落的強勢女人極力頌揚,倒把男人寫得孱弱不堪,猥瑣得像個土狼似的,好萊塢越來越熱衷於這麼幹。”
這非同一般的辭退理由隨即在網上炸開了鍋。要知道,女性角色在旺盛男性荷爾蒙的包圍下,淪為可有可無的邊緣人物——這才是大家熟悉的好萊塢。現在,居然有人認為強勢女性崛起了?
這或許是真的。2012是個電影大年,也是女主人公們揚眉吐氣的一年。先説公主吧,除了《白雪公主與獵人》裏的另類白雪公主,還有皮克斯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動畫片《勇敢傳説》(Brave)裏,勇敢不羈的紅髮公主梅莉達。
而在由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飢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裏,詹妮弗 勞倫斯飾演的女主角凱特尼斯 伊芙狄恩憑藉超強的弓箭技藝一路披荊斬棘,證明了女孩也可以是倖存者游戲的勝者。最好的例子或許是《南方的野獸》(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裏由天才童星奎文讚妮 瓦利斯扮演的南方野丫頭Hushpuppy,看過小女孩如何在洪水猛獸的包圍下頑強抗爭的人,很難不為之動容。不得不提的還有《暮色》系列,克裏斯汀 斯圖爾特扮演的貝拉從一個優柔寡斷的憂鬱少女,成長為一名內心強大的吸血鬼母親,為保護孩子和捍衛家族不遺餘力。
當然了,不能因為這些電影的出現就宣稱一場性別間的角色轉換正在發生,或是文化話語權正在向女性傾斜。看看票房就知道了。不出意外,2012年的票房冠軍將會是《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鋼鐵俠、雷神、美國隊長、綠巨人、鷹眼??片中的主角陣容簡直是一場超級英雄兄弟會——沒錯,的確還有斯嘉麗 約翰遜扮演的黑寡婦,但誰都知道她只是這個強大男人幫裏的點綴。其他的票房紅人還包括蜘蛛俠、蝙蝠俠、詹姆斯 邦德、連姆 尼森在《颶風營救2》裏飾演的無敵老爸等等,共同點自不待言。另一邊,奧斯卡評審團更是素有將男子氣概等同於影片分量的傾向。今年的衝奧熱門也不例外,丹澤爾 華盛頓領銜的《航班》(Flight)、丹尼爾 戴-劉易斯主演的《林肯》(Lincoln)、本 阿弗萊克自導自演的《逃離德黑蘭》(Argo)、保羅 托瑪斯 安德森執導的《大師》(The
Master,片中有一老一少兩位男主角),唯一的異類要數女導演凱瑟琳 畢格羅和其執導的《獵殺本 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主角傑西卡 查斯坦在片中飾演參與射殺本 拉登行動的中情局幹員。
回顧剛剛過去的21世紀前10年,好萊塢重男輕女的傾向相當嚴重。儘管從電影公司高層到一流導演、製片都不乏女性面孔,但放眼望去,不論是暑期檔大片、獨立電影、獲獎佳作還是通俗喜劇,男性總是佔據故事的中心。舉例來説,雖然赫敏是個人見人愛的聰明姑娘,但在10年8部電影的鴻篇巨制裏,大家關心的是主人公哈利 波特的成長,類似的例子還有蜘蛛俠、鋼鐵俠、蝙蝠俠等各種俠。一句話,都是男人。
遙想好萊塢的黃金年代,不僅誕生過許多以女性為主角的傳世經典,還孕育出了貝蒂 戴維斯、琼 克勞馥和英格麗 褒曼這樣的傳奇女星。如今,女性電影有個不怎麼好聽的名字——“小妞電影”(chick
flick),通常是些老掉牙的愛情輕喜劇。
你一定會對這樣的劇情感到熟悉:男人沒有靠譜工作、不懂規矩、邋裏邋遢,但是照樣泡得到妞,當他們開玩笑時,女人要不就是聽眾,要不就是被取笑的對象,總之幽默這檔子事輪不到姑娘們。
正是這類愛情輕喜劇的流行,讓“女人不懂幽默”成為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不僅使得凱瑟琳 赫本、克勞黛 考爾白、朱迪 霍利德、多莉絲 戴、瑪麗蓮 夢露這樣聰明性感的喜劇女演員成了昨日傳説,也使得2011年一部《伴娘》(Bridesmaids)的出現猶如平地驚雷,足以在大眾文化編年史上記上一筆。
某種程度上來説,《伴娘》的出現的確開創了一個時代,不僅因為它展現了瑞貝爾 威爾森(她在《伴娘》裏戲份不多,但在今年的《未婚女子》中大放異彩)作為一名喜劇新星的天賦,還因為它讓觀眾意識到,原來好萊塢有這麼多出色的喜劇女星——瑪雅 魯道夫、克裏斯汀 韋格、梅麗莎 麥卡西??而她們並非一夜間變得搞笑,只是之前一直被大家忽視了。繼而,你或許還會納悶,為何《勇敢傳説》裏的梅莉達公主是皮克斯公司17年來的第一位女性主角?過去的幾十年裏,像《飢餓游戲》裏凱特尼斯這樣勇敢的姑娘上哪兒去了?
這一輪逆勢而為的“重女輕男”引發了評論界一股腦的讚譽,然而這種讚譽卻有些不合時宜。畢竟,比起女性角色的崛起,女性角色在此前的缺失更值得討論。1985年,美國漫畫家艾莉森 貝克德爾發明了一套衡量電影性別側重的標準,被稱作貝克德爾測試。測試內容如下:一,片中至少有兩個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二,兩個女性角色之間至少有一次對話;三,交談的內容和男人無關。聽起來相當簡單,達標的電影卻屈指可數。
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女權主張一樣,一旦要求銀幕上出現更多的出色女性,就會立即招致各種反駁。有人會説,女人也愛看動作大片啊,女人本來就是三句話不離男人啊,電影裏全是肌肉男有什麼錯?但我必須指出一個由來已久的錯誤假定:男人們的故事往往敘事宏大且具有普適意義,女人們的故事具體瑣碎、無足輕重。這一先入為主的偏見已經影響到了我們觀看與談論電影的方式。
這一偏見也存在於其他大眾文化領域,然而這並非千古不變的人類本性。英國學者弗 雷 利維斯在其小説批評著作《偉大的傳統》中指出,簡 奧斯汀、喬治 艾略特、亨利 詹姆斯和約瑟夫 康拉德構造出了19世紀英語小説的經典脈絡。在這些文學巨匠的作品中,隱約透露出一種道德觀,那就是女性的生活命運不僅值得關注,更折射出時代變遷的歷史意義。包法利夫人、《紅字》中的海絲特、還有安娜 卡列尼娜等等,都屬於其中的典型代表。
這些女性形象名垂文學史的原因之一,是她們在當時嚴肅、封閉的社會道德觀念下,仍舊勇於依照遵循自己的內心生活。在簡 奧斯汀和亨利 詹姆斯的小説裏,嫁給誰、是否對其忠誠,是社會評判一個女人的標準。這些標準在今天仍未過時,然而,婚姻已不再是女性唯一重要的人生議題。
在喬 懷特執導的最新版《安娜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裏,凱拉 奈特莉飾演的主人公安娜 卡列尼娜被刻畫成華麗牢籠裏的囚鳥,渴望自由的靈魂受困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周旋於冷淡無趣的卡列寧與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之間,貪求肉欲也好,追尋自我也罷,最終誰也無法滿足她。
愛是電影永恒的主題,就女性而言,對母親、情人、家人這幾重身份的探討也永遠不會停止。娜奧米 沃茨在《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裏塑造的母親角色堪稱“年度母親”,在海嘯肆虐之際扛起保護家人的重任。而在邁克爾 哈內克執導的《愛》(Amour)裏,這多重身份更是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呈現。片中,年過八旬的老戲骨埃瑪妞 麗娃飾演一位退休音樂教師,在突然遭遇中風後,她和老伴一起走完了最後的人生路。簡單的故事情節,指向的卻是全人類共同的情感。《愛》也獲得了今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沒有人會否認,過去幾十年裏,女性在社會舞&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永無休止的爭議。一些女性的個人選擇動不動就升級為全民大討論。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時代》雜誌封面刊登了一張母親用母乳喂養三歲男童的照片,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其他比如強迫孩子學小提琴、在地鐵上看熱門色情小説《五十度灰》、事業家庭兩不誤、晚婚或者不婚、太強勢或者太弱勢??不論怎麼做都會招致議論。真是不得不吼一句:夠了!
不是説這些話題不重要,而是説眼下這種嘩眾取寵的報道方式,無助於揭示這些現象背後的真正問題。就因為是公眾人物,她們就足以成為所有女性的代表嗎?看看過去一年來登上新聞頭條的女人們:抗議大學醫保沒有涵蓋避孕保險的喬治城大學女生桑德拉 弗盧克、美國中情局前局長戴維 彼得雷烏斯的性醜聞女主角寶拉 布羅德維爾、與昔日家暴前男友複合的蕾哈娜、被指“在家帶小孩,從來沒工作過”,從而引發一場“母親VS職業女性”口水戰的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妻子安 羅姆尼??還有不能不提的年度紅人莉娜 杜漢姆,以及她自編自導自演的講述四個紐約女孩生活的劇集《衰姐們》(Girls)。
杜漢姆在評論界引起的反響頗值得玩味——有人取笑她胖乎乎的身材、有人認定她借父母在演藝圈的影響輕鬆上位、有人指責該劇清一色的白人面孔、有人反感她在劇中的床戲。這些頗具女性主義論調的評論也恰恰證明了我剛才所説的——杜漢姆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人們卻非要把新時代女性這頂帽子扣在她頭上,説三道四也就在所難免。《衰姐們》並不是一部關於古怪的性愛生活、無聊的男友以及吃嫩草的老牛們的劇集,它的真正看點在於青春期女孩們如何在閨密情誼和人生抱負間找準位置。
這也是《伴娘》和《完美音調》(Pitch
Perfect)探討的主題,後者同樣也有瑞貝爾 威爾森的精彩演出。《完美音調》講述了一個全女子清唱組合的故事,笑料百齣間,安娜 肯德里克扮演的貝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影片中也有男人,但對貝卡愛情故事的着墨甚至還不及《飢餓游戲》。類似的,還有小童星艾麗 范寧主演的《金吉爾與羅莎》(Ginger
and
Rosa)。影片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背景下兩個女孩的成長故事。范寧飾演的金吉爾是一位波西米亞裔英國家庭的孩子,早熟的她想成為一名詩人,渴望被大人們接受認可。
在這裡,我無意褒揚上述的任何一個角色,但我感謝安妮 海瑟薇、奎文讚妮 瓦利斯、瑪麗昂 歌迪亞、埃瑪妞 麗娃、瑞貝爾 威爾森、凱拉 奈特莉、詹妮弗 勞倫斯、娜奧米 沃茨這些出色的女演員,她們飾演的角色如此多樣,讓我們看到了無限可能性。這些角色包括奴隸、性生活諮詢師、虎鯨馴獸員、德州寡婦、19世紀的浪蕩女子、《黑暗騎士崛起》中那兩位值得尊敬的女性對手。當然還有凱特尼斯和Hushpuppy——兩位名副其實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