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許多外國人或許不知道深圳或龍崗,但一定知道大芬——油畫“王國”。在這片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數追夢的美術工作者,在大芬圓夢,大芬多元的藝術村落已悄然形成。
原創畫家大芬尋夢
在大芬村對面的大芬廉租房內,原創畫家王同行擁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2004年,在朋友們口口相傳的描述中,大芬村儼然是畫家們的天堂,懷揣着一片憧憬,王同行從東北邊陲的雙鴨山市來到大芬尋夢。雖然當時環境欠佳,但濃厚的藝術氛圍讓王同行決定留了下來。
曾有一個外國客人出幾萬元讓王同行模仿一幅畫,被他斷然拒絕。“我寧可不賣,也不願意模仿。”即使是自己的賣相好的作品,王同行也不願意複製第二幅。雖然看似偏執,但就在這樣的堅持下,王同行逐漸得到業內的認可——其作品《松花江畔》目前正在亞洲美術交流展中展出,已在十多個國家巡迴展出;2011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拍攝的《畫家王同行專題片》在全球播放。目前他的客戶已經遍佈全球,不少作品均被私人收藏,如《早雪——雪融的季節》在展於日本東京京都銀行畫廊展出後即被收藏。
喝上一口鐵觀音,王同行調侃自己已是“奔五”的人,大芬村裏的年輕畫家們長江後浪推前浪。“深圳是一個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城市,作為原創畫家,我要立足大芬出精品。”
“村民”過上小康生活
在大芬村內,隨處可以看見原村民們閒適的身影,與游人和畫家們共同構成一道和諧風景。在一棵大榕樹下,村民曹阿伯正與幾個老夥伴聊天,作為大芬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曹阿伯親眼見證了大芬村的變化。在他的記憶中,幾十年前這裡只是一片破落的小鄉村,經濟發展不好,村裏人均收入屈指可數。
在曹阿伯看來,20餘年來文化令大芬發生了巨變,不僅在政府的支持下,村內環境從無序走向秩序井然,村民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更重要的是收入提高了。曹阿伯將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每月的房租足夠喝早茶,偶爾還打打牌。”兒子也做起了畫筆顏料的生意,大孫子在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正開始學習美術,打算未來考藝術特長生。
大芬特産就是油畫
“我們帶點畫回去吧?”在大芬美術館內,陳倩倩正與同伴們低聲商量着什麼。作為一名在深圳奮鬥打拼了5年的福建姑娘,陳倩倩即將回家鄉陪伴已近年邁的父母。
在深圳工作5年的時間裏,陳倩倩時常會來大芬逛逛。“每年我都會來這邊轉一下,文博會的時候也會來,5年裏大芬的變化也很明顯。”陳倩倩説,過去大芬多是廉價、複製行畫,隨處可見十塊錢一幅的畫,但是如今卻有越來越多具有創意性的畫出現,有看頭的畫廊也越來越多,“這不僅對藝術工作者來説是一個可喜的轉變,也刷新了市民對大芬的認知。”現在只要有朋友來深圳玩,陳倩倩都會將他們帶來大芬,讓他們看看這個曾在世人面前展現過“大芬麗莎”的村子,可以説,大芬村承載了陳倩倩對深圳的許多美好記憶。“別人都説深圳沒有特産,可我覺得,大芬油畫村裏的畫就是特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