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市區某銀行理財經理正在對照該行網站上理財産品詳細情況,為客戶介紹銀行自行研發的理財産品。
日前,外媒曝出某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産品致客戶鉅額虧損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近日,有不少市民向本報爆料,自己也曾遇到過類似情況。業內人士提醒,市民在選購理財産品時要瞪大眼睛,辨別是不是銀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産品,關鍵看産品合同上是否有銀行公章。
市民遭遇推銷是常事
近日,記者在市區多家銀行隨機採訪數名辦業務的市民了解到,如今到銀行辦理業務,遇到理財經理推銷理財産品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你到大堂辦理基本業務,基本沒人搭理,但如果你透露出想要購買金融産品,理財經理馬上就會過來熱情推介。”不少市民如是説。
在市區文化路某銀行辦理儲蓄業務的宋先生告訴記者,他有多家銀行的貴賓卡,其中一家銀行的員工前不久向他推薦了一款年化收益高達8%的理財産品,雖然聽起來很心動,因擔心收益率越高風險也就越大,他一直沒有動手去買。
銀行禁止員工私自接單
據市區某銀行管理者透露,在第三方公司高額佣金的誘惑下,偶爾也會出現個別銀行員工私自接單,利用手上的客戶資源推銷第三方公司産品的情況。但銀行是不允許本行員工從事與本行業務無關的其他金融工作的,更不允許一線工作人員私自接單,假借銀行名義代售其他産品,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將會受到非常嚴肅的處理,不排除會解除勞動合同,給銀行造成損失或涉嫌犯罪的,還會被移交法辦。
該銀行相關負責人&&,市民遇到銀行工作人員推銷理財産品時,不妨多問幾句,多了解情況之後再進行投資。
買前認清産品性質
據了解,正常情況下,市民在銀行的營業大廳可以接觸到的金融理財産品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銀行自己的産品,如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貴金屬産品、信託産品等。“這類産品完全是由銀行自己研發的,出了問題,銀行要負主要責任。”市區成山大道東段某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第二類産品是銀行代銷的産品。如某些保險産品、貴金屬産品、基金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與第一類有重合,但區別要看具體的産品説明,屬不屬於代銷。“對於銀行來説,代銷的産品,銀行對其所做的營銷宣傳和銷售過程的合規性要負責任。”銀行不能做虛假宣傳,銀行必須充分向客戶提示産品的盈虧風險,不能代客操作。
“非銀行産品而且也不找銀行代銷的,就是第三種,須警惕”。該負責人&&,沒有選擇銀行代銷,一方面是省手續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産品先天不良。銀行並非什麼産品都代銷,銀行會對代銷的産品進行嚴格審核,如果發現某産品沒有其宣傳的收益水平,或者發行該産品的公司信譽存在疑點等問題,都不會代銷。“但是,沒有找銀行代銷的理財産品中未必沒有好項目,但通常風險都比較高。”該負責人&&。
對普通市民來説,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産品風險最低。其次是代銷産品,也是經過銀行審核的,風險最大的就是銀行不敢代銷的産品,市民購買須謹慎。
銀行公章是“驗證碼”
從理財産品的認購環節起,市民的投資風險就已經開始隱藏。如何能在銀行購買到貨真價實的銀行理財産品而非第三方産品?市區成山大道東段某銀行理財經理劉倩倩&&,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看看銷售合同有沒有“某某銀行”的公章或“某某銀行代銷”字樣。通常,銀行代銷産品的協議書裏,都會提及銀行名字,産品投資方和銀行也會簽名蓋章,宣傳資料中也會顯示出代銷機構有哪些。但市民大多會在理財經理的強力推薦和游説下忘記了最重要的確認環節,因此劉倩倩建議,市民如果怕在銀行買到第三方理財産品,可以先詢問銷售人員該産品的發行機構,再確認是否是銀行代銷。
在理財産品的選擇過程中,對於有保本需求的市民來説,選擇保本類型的理財産品也至關重要。據劉倩倩介紹,對於銀行規定保本的理財産品來説,基本不存在本金虧損的問題,只是收益水平的差別而已,而如果是浮動收益的産品,客戶就應該根據風險承受能力慎重選擇。“一般來説,銀行自有的理財産品,如果保本類型的A品種出現虧損,就用B品種的盈利去彌補,市民基本不用擔心不保本的問題。”劉倩倩坦言。
而當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看起來比較高的時候,市民也有必要辨認清楚産品收益數字是年化收益還是非年化收益。以一款5萬元起、78天、收益率5%的理財産品為例,如果5%為年化收益水平,則到期後消費者只能得到534元的收益;而如果是非年化收益,則到期後消費者的收益達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