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年底,基金公司規模大戰正酣。不同於前幾年依靠注水貨幣基金增加規模的做法,今年基金公司採取了新玩法,通過閃電戰發行新基金。“批文下來就進入發行,不停留,託管行那邊提前幾個月已經打好招呼了。”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新基金獲批數創出單月56隻新高。跟此前新基金拿到批文需要靜待託管行相比,年末新基金髮行的特點是速戰速決。例如,鵬華21天短期理財11月2日拿到批文,當周內閃電發行;華商現金增利貨幣基金11月7日拿到批文,12月7日已結束募集。招商7天理財11月9號拿到批文;12月5號已經發行結束;而11月28號拿到批文的銀河滬深300成長增強指數分級基金也將於近期發行,爭取趕在年末成立衝規模。 趕在12月31日之前的時間窗口成立,新基金規模計入全年管理規模排名,既完成了新基金髮行,又能夠參與規模排名,對基金公司來説可謂一舉兩得。“年底之前,我們公司還有兩隻新基金同時發行,壓力可想而知。”一家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人士透露。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隻基金都已計入年末規模之中。更有甚者,上海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提出了“年末入賬400億元”的口號。短短的幾個星期,能夠帶來如此龐大規模衝量的不外乎是貨幣基金或者短期理財産品。 對於這種現象,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資深銷售經理&&,“以前憑藉高激勵費注水貨幣基金,高額佣金刺激銀行銷售,12月31號一過,幫忙資金馬上就走了。而新發基金則不同,本來就要發行的基金放在年底募集,同樣可以計入年底規模,而且新基金募集的規模都是鎖定的,即便是短期理財産品,也至少有7天的鎖定期。” 新基金擁堵,和渠道的溝通也必須提前。“新基金髮行需要搶檔期,要提前跟渠道打好招呼,大概什麼時候能夠拿到批文,渠道好留出檔期。”一位基金公司渠道經理透露。 各大公司搶奪規模排名的時候,也有公司&&退出規模排名比拼,更加重視利潤考核。“公司領導提出,不跟銀行係比拼,內部考核時將短期理財、貨幣基金等剔除在外,不算在管理規模裏面。”富國基金人士透露。與此同時,上投摩根基金在12月也發行一隻基金,但是成立時間是明年1月份,不能算在今年規模中。上投摩根相關人士&&,公司領導更看重利潤。“依靠年末拉規模的游戲只是給銀行送紅包的游戲,不如將之作為福利發給員工更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