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資管行業最熱鬧的事兒發生證券基金行業。10月資管新政發布後,券商發行集合及定向理財計劃速度明顯加快,銀證合作、信證合作頻現報端,僅11月,券商新發集合理財計劃就達44隻。截至目前,券商資産管理規模已直線猛衝突破萬億大關。
憑藉投資方向拓寬的政策放行,券商定向資産管理和券商集合資産管理紛紛入選銀行理財産品投資序列,然而監管部門樂見的“主動管理型”創新資管計劃卻並不多見。大量通道業務充斥市場,券商資管已然接替信託成為銀行資産騰挪的最新通道。
券商資管“傍上”銀行理財
來自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券商受託管理資金本額較上半年增長4496.89億元達到9295.96億元,單季增幅高達93.58%。而在2011年末,券商受託管理資金本額僅為2818.68億元。
券商資管的這一轉折源於10月18日證監會公布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産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的發布(俗稱“資管新政”),該辦法將券商集合資産管理計劃行政審批改為備案管理,並擴大資産管理業務投資範圍,對券商加速擴張資産管理業務具有重大實質影響。
近兩個月裏,已有多家商業銀行對部分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對象進行調整,將券商定向或集合資産管理計劃納入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範圍。如招商銀行推出的“招銀進寶系列之睿遠理財計劃”的第三期産品,將證券類資産範圍擴大至包括證券投資類券商定向和集合資産管理計劃。
主動管理業務任重道遠
然而,券商資管規模爆棚的同時,帶來的利潤貢獻卻並不明顯。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發行的券商集合和定向資管計劃很大一部分是“通道業務”,即融資方、投資方兩端資源都在商業銀行,券商僅僅作為一個中間人提供産品通道。此類業務的費率目前僅有萬分之五甚至更低。
“政策放開了並不是説馬上就有大批業務等着我們做,我們不像信託已經有多年操作實業投資領域的基礎,項目從接觸到評估立項的一系列流程都需要時間積累經驗。”一家中型券商高端財富管理業務總監這樣説。
談及此事,一家西部信託公司總裁&&,券商的傳統優勢在投行業務,做實業投資不是強項,券商目前只是在靠通道業務衝規模,就跟4年前信託做的事情一樣。“他們的策略也是先搶住渠道,畢竟在資産管理的市場上銀行佔着項目和客戶兩頭優勢,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最後的市場壓價會逼着券商走主動管理型,去開發有競爭優勢的産品。”
12月3日,東方證券第一隻分級債券型集合産品“東方紅-新睿4號集合資産管理計劃”開始在工商銀行發售,從産品結構上向市場主流靠攏。“債券類産品也是目前集合資産管理計劃做主動管理的主要形式,要建成全面的産品線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上述券商業務總監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