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基分紅能力滑坡 八成無紅可分
2012-12-04   作者:徐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時值年末,偏股型基金分紅大戲再度拉開序幕,然而今年權益類基金整體分紅動力較往年大幅下降,無論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股基,具備分紅能力者寥寥。不過,近期仍有部分股基選擇了大比例分紅,意圖在年末吸引借此避稅的機構投資者。

  分紅股基大幅縮水

  按照往年的慣例,歲末年初是偏股型基金密集分紅的時間段,雖然本月開始分紅的偏股型基金有所增多,但整體仍“解囊”乏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11月以來共有7隻權益類基金進行了分紅,較10月和9月出現明顯增長。不過,今年以來累計進行過分紅的開放式權益類基金只有47隻,而2011年和2010年前十一個月分紅的基金則分別達到174隻和206隻。可見,有能力和有意願進行分紅的偏股型基金數量在逐年下降,尤以今年下滑幅度更為明顯。
  市場低迷導致基金利潤縮水甚至虧損,是“無錢可分”的主要原因。基金中報統計數據顯示,462隻開放式股票型基金中,有379隻期末可供分配利潤為負,這意味着超過八成的産品不具備分紅能力。混合型基金中亦同樣如此,約七成産品可分配利潤為負。而今年下半年隨着市場進一步下探,還將有相當部分的基金將無利潤可分配。

  部分股基大比例分紅攬客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今年進行收益分配的偏股型基金寥寥,但近期不少産品仍選擇在年末進行大比例分紅。
  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在11月28日發放了紅利,分紅方案為每10份基金份額分配6.2元,按該基金收益分配基準日基金凈值計算,分紅比例達到資産的20%。
  同樣,本月進行收益分配的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分紅比例為15%,華寶興業先進成長分紅比例約18%,華安中國A股指數分紅比例為25%,海富通精選分紅比例為2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2011年同期的基金分紅情況亦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在四季度進行收益分配的偏股型基金絕大部分分紅比例在20%左右。然而一旦翻年,偏股型基金的分紅比例便出現大幅下降。
  有業內人士透露,年末基金大比例分紅主要是為了吸引一些意圖借此合法避稅的機構申購。根據《關於企業所得稅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對投資者從證券投資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稅”。因此,企業可以利用資金買入即將大比例分紅的基金,分紅部分則可實現避稅。
  如果以一隻分紅比例達到20%的基金來計算,企業用1億元資金申購,可獲得分紅資金2000萬元,按照現有企業所得稅稅率25%可避稅500萬元。當然,在持有股票型基金期間可能蒙受市場下跌的風險,如果基金凈值下跌達到5%,避稅的收益便將被抹平。業內人士&&,對此企業也可以利用賣空滬深300股指期貨來進行部分對衝。
  顯然,基金公司也在主動迎合機構這一需求,各取所需。通常情況下,這些機構資金在獲取分紅後不會立即贖回,而將持有一段時間。這也是為何基金公司樂於在年末重視規模排名時,來實現大比例分紅的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四季度進行了分紅的12隻偏股型基金,其中11隻均實現規模逆市增長。而其中進行了大比例分紅的基金建信恒久價值規模突增54億份,嘉實成長收益、華夏優勢增長、國泰金鼎價值規模增長也均超過20億份。

  封閉式基金分紅式微

  記者了解到,事實上此前封閉式基金才是機構尋求分紅避稅的主要載體。與開放式基金分紅條款相對隨意不同,監管層硬性規定,封閉式每年不得少於一次,同時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於基金年度已實現收益的90%。一些尋求避稅的企業會買入幾隻分紅潛力較強的封基構建一個投資組合。
  不過最近兩年,由於賺錢效應減弱,具有分紅能力的封閉式基金也越來越少。今年進行了2011年度收益分配的封閉式基金只有基金漢盛和基金同盛兩隻,分紅金額也相當有限。而今年亦同樣如此,今年中報顯示可供分配收益為正的只有兩隻封基。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中國股票基金年回報-21.67%全球基金倒數第六 2012-08-10
EPFR:13億美元繼續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2012-03-12
178隻基金跌破面值 金元比聯股票基金全軍覆沒 2011-12-14
股票基金收益不佳 短期理財漸火 2011-06-23
97%股票基金陷虧損 2011-06-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