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手制書的過去和現在
2012-11-29   作者:韓見  來源:外灘畫報
 
【字號

    中央美院美術館的“鑽石之葉—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一個主題展、兩個註釋展和展示“自出版”書籍的“夢想島書店”,佔據了整個2層展廳,花上一個下午才能細細看完。
    展廳的照明亮度被降到最低,而展櫃裏那些孤本和限量本手制書則被油燈般古老柔和的光線包圍,仿佛中世紀教會圖書館中的珍寶那樣神秘。其實主題展裏的手制書大部分創作於20世紀,從卡夫卡自己設計、參與排制的第一本有限印刷的出版物《沉思》(BETRACHTUNG),到著名當代藝術家杜尚、安迪沃霍、奇奇史密斯、恰克克洛斯以及達利製作的原版手制書,也有21世紀年輕的新銳藝術家更為創新的作品。
    儘管書籍裝幀本來就可以算一項藝術工作,而且各界藝術家早在幾個世紀前就開始活躍於印刷和制書的領域,但是“藝術家手制書”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在20世紀晚期才出現的。關於這種藝術形式的起源,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英國著名藝術家和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最早的發起者,他和妻子凱瑟琳自己動手書寫書籍文字、繪製插圖,進行印刷、着色並完成裝訂和發行,這些因素作為藝術家手制書的關鍵概念保持至今。
    也許有人會問,手制書和裝幀精美的古代手抄本或者現代的彩印插圖本有何不同?一些展品看上去確實可以歸入以上兩類,比如小羊皮封面帶盒精裝書、像賀卡一樣有立體彈出設計的讀物。然而,展覽中不在少數的作品乍看之下其實更像小型裝置,比如美國藝術家科特阿勒斯萊夫和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紐約布克林藝術家聯盟負責人馬歇爾韋伯共同創作的“有機出版物”《美索不達米亞》,在這一“孤本”中他們用上了姜、肉桂、二甲苯,厚厚的姜黃涂層是兩河流域豐饒土地的隱喻,封面則由野櫻桃樹皮做成。展櫃上留了一個有數排小孔的窗口,湊近去聞,姜黃和肉桂的味道撲鼻而來。這雖然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子,但剛好説明在藝術家手制書的領域裏,傳統書籍以內容為主、裝幀為輔的界限被打破了,文字、圖案以及圖書展開的方式、觸感甚至氣味都成為同等重要而且相互滲透的因素。瓦萊裏哈德蒙用激光雕刻出極精細的《夢的實質》,是一些只有一小部分連接在書頁上的人臉,臉上鏤空的部分是一些單詞,有如夢中囈語。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形式—人臉搖搖欲墜的樣子和沒有差別的嘴眼本身就是作品內容的一部分,是“夢的實質”。去除了限制的自由使手制書成了藝術家們展示想象力的舞&,各種奇形怪狀又激動人心的作品被設計出來,它們與書最大的共同點可能就是都可以翻閱,而且翻閱的過程都很迷人。
    主題展之外,“中國古代書籍文化”和“歐洲傳統書籍文化”兩個註釋展也很好看,而且頗具教育功能,甚至都可以作為獨立展覽展出。據馬歇爾韋伯介紹,本次展覽展示了書籍歷史譜係中數十個分支裏的6個種類:早期歐洲手抄本、早期亞洲印刷本、蘇聯的構成主義書籍、限量版本的藝術家手制書、藝術家手制書以及科幻小説雜誌,其中大部分都在註釋展中呈現。與當今的印刷技術相比,這些古老的書籍印刷方式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手藝”的特徵。中國部分不僅展出了線狀時代的多種書籍,還有大量木制印刷板,如明朝的《太師王端毅公奏議印刷板》、《功德冥錢印刷板》,民國的家譜印刷板和《紀念孫中山箋紙印刷板》,還有五台山永明寺一幅很大的《往生圖》的印刷板。連雕刻印刷板的工具和製作宣紙的草木原料都有展示。
    歐洲古代書籍部分則將印刷術的産生和發展作為展示的重要脈絡。最早的印刷作品與手稿成品很相似。展覽中最早的樣本《靈丹妙藥》是印在羊皮紙上的,使用了與手稿相同的縮寫並加以紅字標記,以免與當時的手稿樣式混淆,呈現了學術文獻從手抄到機器印刷的轉變。隨着印刷機發展出了多色印刷,一些書籍同時具備了彩色印刷和木刻插圖的特徵,比如《傳道書的神聖儀式》。到16世紀中葉,一些印刷機已經在大批量地生産針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規格的書籍,《飲用水等食物的性質》是典型的例證,但同時也還保留着規定的邊界、花體首字母和小字號的邊注這些明顯的手稿時代特徵。隨着印刷技術的改良,印刷各種不同樣式的書成為可能,包括更小的、袖珍版的口袋書,《偉大的中國—卓越的事物、儀式和風俗的歷史》就是一本當時發行的袖珍版旅行指南。雕版技術也被運用到了書籍製作中,豪華書的製作需要大量精美的插圖,《羅伊梅斯之旅》的插圖上還有手工鍍金和鍍銀。與手抄書時代一樣,人們仍然在宗教讀物上投注了巨大的熱情,製作得極盡奢華的《新舊約全史》就是代表,它結合了大膽的留白和技術純熟的大型版畫插圖,精美的皮革封面也令人印象深刻。這一部分展示的制書工具更多,除了體形龐大的老式印刷機,還有一整套製作皮革封面的工具,簡直比藝術品還精緻,讓人愛不釋手。
    “夢想島書店”的部分看起來比其餘部分要輕鬆許多,它像是把美國的一個小型自出版(Zines)風格的書店搬到了中央美院美術館。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自己在學生時代那些不完美的自製出版物的影子,也很容易聯想到國內小書店為“獨立出版物”留出的一小塊空間。和藝術家的手制書作品一樣,它們也是獨立審美和個人理想的象徵。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遠的智慧 書籍的光芒 2012-10-23
海外游子用書籍記錄外藏中國文物 2012-08-10
心理學書籍《正能量》登陸中國 2012-08-09
養生節目和書籍火爆是喜是憂? 2012-08-02
10本最有價值的職場勵志書籍字號 2012-07-0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