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産品“發新還舊”藏系統風險
虧損買者自負 專家稱,投資方向欠透明是最大問題
2012-11-23   作者:記者 蔡穎/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理財産品的資金池運作模式再次引起市場關注。儘管監管部門曾要求銀行不允許多個産品對應多個資産,要求每個理財産品均應建立託管的明細賬,對每個理財産品對應的投資資産組合實現單獨管理。但是,據了解,多數情況下,針對普通投資者發售的理財産品,銀行依然是劃分在資金池內運作。
  業內專家指出,通過理財産品籌得的資金被用於為表外資産融資,一旦有高風險的理財産品資金鏈緊張,銀行就會通過“發新還舊”來彌補流動性短缺,而對於投資方向不透明的理財産品,很難評估潛在的信用風險,這類風險若爆發,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負面後果。

  銀行賺取超額收益 虧損“買者自負”

  年末臨近,銀行在跨年資金需求的情況下,發行高收益相對短期的理財産品來充實跨年資金需求。《經濟參考報》記者觀察到,近期,尤其是跨年度期限1個月至3個月的産品收益率優勢在逐漸顯現。
  然而,儘管理財産品收益率正在企穩回升,但其發生虧損的情況依然屢見不鮮。近日,有媒體報道,徽商銀行在2007年9月發行的“九越理財C計劃一期基金優選人民幣理財産品”到期後因虧損,為了安撫客戶,無奈兩次延期,但截至2012年10月29日,依然虧損了31.44%。
  事實上,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要扣除一定的銷售手續費託管費和資産託管費,一般前者為0.02%,後者為0.3%,但銀行方面所取得的收益卻遠不止這些。一位銀行業內分析人士透露,“僅以去年暢銷的理財資金投資結構化信託為例,銀行將此類信託産品拆分、賣給投資者時,給出的固定收益一般是5%左右,而信託産品給予優先級投資人的收益一般在7%以上,這當中的差價往往就成了銀行的理財手續費收入。此外,銀行還要從信託公司處獲得信託資金託管費、優先級産品銷售手續費等。但是,一旦出現問題,虧損的風險則落在了理財産品購買者身上。”
  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些理財産品募集的資金會注入銀行自己建立的一個資産池,這個資産池裏的資金被統一進行投資。而這類資金池對接的資産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各類債券、票據、信貸資産和信託産品等,不斷有資金流入和流出。“即使是某些個別投資産品發生了風險,一般難以體現在産品的兌付上,因為銀行有可能拿資金池裏的錢去‘補倉’,但如有有些産品出現大幅虧損,最終這種風險還是由投資者自己承擔。”一位銀行業內律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因為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和法律層面上,都認同‘買者自負’。”
  “從銀行自身對此的定位來説,銀行和投資者之間不是信託關係,因為銀行始終認為理財産品是一種委託關係,但從嚴格的法律角度來説,是一種信託關係。”中國人民大學信託與基金研究所所長邢成&&,“在我國資産管理市場主體多元、法律依據多元的亂象之下,銀行將超出約定收益的部分收歸銀行,投資者只能無可奈何。因為銀行依據的是《商業銷售管理辦法》。在這個部門規章中,並沒有對此有限制性規定。”

  發新還舊“救急”高風險理財産品流動性

  前不久,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撰文指出,銀行發行的資金池理財産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肖鋼&&,在一定的條件下,投資者一旦失去信心並退出理財産品,這樣的擊鼓傳花便會停止。
  在意識到銀行資金池業務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後,監管部門在去年就曾要求要求銀行不允許多個産品對應多個資産,要求每個理財産品均應建立託管的明細賬,對每個理財産品對應的投資資産組合實現單獨管理。但是,多數情況下,針對普通投資者發售的理財産品,依然是被銀行劃分在大的資金池內運作。
  這種資金池理財産品,在肖鋼看來,可能導致發生負債嚴重的借款人遭遇現金流困難或違約,從而對銀行體系構成壓力。此外,對短期産品和背後較長期標的項目的不相匹配,肖鋼同時警告稱,一些産品募集的資金根本未與任何項目挂鉤,也有一些産品募集的資金用於償還到期的理財産品並避免流動性短缺。
  一位國有大行理財産品分析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一般以投資債券、回購為主的理財産品,收益率相對較低,不過風險也較低,投資信託融資計劃和貸款性的理財産品則收益相對高些,一般也不保底,風險也比較大。不排除有高風險的理財産品資金鏈緊張,一旦出現風險,就有可能需要通過新增的短期理財來還舊。”
  目前,銀行理財産品投向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同業存款的佔60%以上,債權類項目類融資(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票據資産、銀信合作等)佔25%左右,高收益型權益類資産佔10%左右。普益財富統計,今年前三個季度産品期限集中於1-3個月期限的産品,市場佔比達55.87%,比2011年增加了21.70%。

  投資方向不透明導致系統性風險暗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研究員王增武看來,目前理財産品資金池的問題不容忽視,由於投資方向和投資組合均不透明,因此很容易導致肖鋼所説的“龐氏騙局”,從而産生系統性風險,只不過目前風險沒有爆發,但如果以後一旦出現資金缺口,就會形成很大的問題。
  數據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理財産品發行規模達到了8.09萬億人民幣,而同期的新增信貸也不過6.72萬億元。“上半年銀行理財餘額超過6萬億元的資産中,全部項目融資類的資産(即類似於信貸類的資産)佔1/4,大約為1.5萬億元左右,與整個中國銀行業的資産相比,也就在1.2%左右,就算將其全部資産證券化,佔比也並不多,所以銀行理財業務整體風險可控。”銀監會創新和監管部理財處處長蘇薪茗認為,因此,銀行理財産品“資金池”的提法並不嚴謹,因為有銀行內部和銀監會的常規監管,而銀監會也正在醞釀&&關於銀行理財産品的管理辦法,對於每一個開放式理財産品,對應的是一個投資的資産組合,並不是一個資金池。
  然而,多家外資機構已開始對中國影子銀行中的理財産品市場做出了警示。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通過測算指出,中國目前的“影子銀行”規模大概有24萬億元,相當於中國半年的GDP,這裡所謂的“影子銀行”概念包括了銀行的表外活動如信託和委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以及包括債券在內的信用類金融産品。
  IMF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亦&&,“通過理財産品籌得的資金被用於為表外資産融資(發行理財産品不會計算在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內),由於這些資産的細節並未公布,很難評估潛在的信用風險,這類風險若突然爆發,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後果。”因此,資金運作的透明度高是理財産品存在的重要問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龐氏騙局式理財産品正威脅經濟大局 2012-11-20
銀行短期理財産品或迎投資良機 2012-11-19
理財産品收益率達25% 銀行經理個人高息攬儲 2012-11-19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2-11-16] 2012-11-16
購買黃金理財産品也需要踩時間點 2012-11-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