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同時將收益率為10%和收益率為4%的銀行理財産品放在你面前,你會選擇哪一款?
在剛剛結束的10月發行期內,據銀率網統計數據顯示,各商業銀行共發行了2082款理財産品,雖然相比9月份發行數量同比下降了2.6%,但依然保持着相當的數量規模。同時,短期收益率也明顯回升。1個月至3個月的短期産品發行了1147款,約佔10月發行總數的55%。
如今,理財産品的發行銀行已不再局限於大型銀行,城商行等中小型銀行及外資行的活躍程度已逐漸超過國內大型銀行。在銀行理財産品發行主體,産品結構,收益設計如此複雜多樣的情況下,投資者如何選擇風險適當、收益保證的理財産品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
“對於一般投資者,可以通過挑選銀行、期限、收益率等三個簡單步驟選擇質優的銀行理財,同時要對結構性産品和高收益産品保持謹慎。”東方證券機構部産品中心總監馮玉明解釋。
3步選擇理財産品
“由於銀行理財背後的資金池難以看到,真實的投資結構難以衡量,我們對産品的篩選推薦也是通過簡單的技術操作來完成的。”馮玉明和他的同事對於理財産品的選擇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
首先是挑選什麼樣的銀行,挑選的標準是只有資産實力強,風險把控能力強才能入選。如此一來,城商行和農商行基本就被排除在外,入選的主要是四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偶爾也會有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資質特別好的城商行入選。“對銀行目標的選擇,是剝離風險,增強安全性的第一步。”
接下來所進行的就是收益率的選擇,這一過程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四大行和股份制銀行間進行。同期相比而言,四大行推出的理財産品在收益率上並不佔據優勢,但安全性卻是最高的。在馮玉明看來,理性的銀行理財投資不僅要重視安全性,還應該在安全性總體較好的情況下,選擇損失一部分安全性以換得更高一點的收益率。對於投資者來説,在安全性和收益率都適當兼顧的情況下,還應該進行第三步選擇——投資期限的選擇。
資本是有時間成本的,這一成本不但取決於貨幣貶值的速度,而且取決於投資者投資期限的需要。一般情況,馮玉明和他的同事們會在第三步篩選中根據近期投資者期限的偏好配齊不同期限的産品。
在東方證券11月推薦的10餘款銀行理財産品中,委託期全為一年期內的,其中1個月到3個月的産品佔據了一半。雖然這些産品的期限不同,但收益率卻集中於4%—4.9%的區間內。
“通過這三個步驟篩選的産品,由於所選銀行資金池的投資結構大多類似,所以收益率也相對集中。投資者在這些産品中再進行選擇投資産品,需要較高收益,就選擇期限較長的。如果想投資1個月産品,就只能獲得相對稍低的年化收益,但安全性是很有保證。”馮玉明解釋稱。
經過馮玉明篩選後留下來的産品基本都是股份制銀行發行的産品。“這些銀行都已經上市,抗風險能力更強一點,收益率更高一點。作為推薦者來説,我們在考慮收益率的同時,也權衡風險。”在馮玉明看來,全國股份銀行發行的産品是收益和安全同時兼顧的較為理想産品。
在選擇了銀行、期限、收益率之外,起售金額與産品的實際安全性和收益率也有着某種&&。
據一家股份制銀行産品部門的負責人建議稱,對於收益率和期限類似的産品,選擇起售金額較高的産品,收益和安全性更有保證。據他介紹,“起售金額比較高,産品的資質相對會好”是業內的一個共識。
投資結構性産品須謹慎
據銀率網統計顯示,10月份發行的理財産品中,投資期限為1至3個月的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13%,3至6個月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5%。6個月至1年投資期限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3%。
可見銀行理財産品的中短期産品平均收益率基本在4%—4.9%範圍內波動,而投資期限超過1年以上的30款長期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7.35%。不過,外資行發行的挂鉤國外資本市場的結構性産品卻是動輒10%以上的年化收益預期。
“結構性理財産品主要挂鉤於匯率、黃金價格、期貨、股票等標的,其産品表現與産品自身設計、標的市場表現等因素相關,這些産品多為非保本的産品,風險系數大。除非對金融市場比較熟悉,並且具有相當的風險意識和承受能力,否則,並不建議購買結構性産品。”光大銀行的産品部研究員如是建議。
另外,對於同期出現的高預期年化收益的非結構性産品,馮玉明認為投資者也應該保持必要的謹慎。“由於各銀行背後的資金池配置結構都差不多,一般給予投資者的收益率不會相差很大。如果在主流4%到4.9%收益率的情況下,如果有産品潛在收益設置為5%甚至更高,那就應該分辨清楚是否是銀行自己的産品,如果是代銷産品,風險就比較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