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過日子 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2012-11-06   作者:思鬱  來源:21世紀網
 
【字號

    旅居荷蘭的台灣女作家丘彥明曾以《浮生悠悠》和《荷蘭牧歌》為華文讀者所熟知,現如今又有一本同樣題材的散文集《在荷蘭過日子》問世。
    她在荷蘭生活多年,一直以那裏的田園生活作為寫作的土壤,夫婦二人過着令人羨煞悠閒自在的隱遁生活。當然,這裡的隱遁不是去深山老林,不近人間煙火,遠離塵世,而是她在荷蘭小鎮的生活,與我們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説天壤之別固然有誇大之嫌,但是讀她筆下的那些娓娓道來的日常生活的文字,完全可以覺得她生活在理想國裏。當然,這裡的理想國不是烏托邦,而是實實在在的荷蘭。
    讀過荷蘭著名小説家黑特馬柯的歷史隨筆《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的小傳》,對他的開篇印象很深:“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城市,可它也是一個自足的小邦國,乃國中之國。而且它是一座逐漸向全國擴散的城市。要想獲得對城市的第一印象,最好去街坊鄰里家小坐片刻,喝杯咖啡。”這個城市的特點就如同荷蘭這個國家的特性一樣,像個自足的小邦國。它位於大歐洲東動蕩區的邊緣地帶,而這種邊緣性導致了荷蘭人最明顯的特徵,産生了特殊的郊區文化。這個國家從未被撕裂成碎片,從未被鎮壓,從未被海水淹沒過,從未被真正經受過大苦大難。因為這些特性,我們才覺得丘彥明筆下的荷蘭日常生活有點不真實,我們從未想過在這種千瘡百孔的現實之外,原來真的有這麼美好的生活可以守望相助。
    丘彥明與她的丈夫唐效在二十多年前曾經猶豫過選擇美國定居還是荷蘭。最終勸他們改變主意的還是他們的朋友,也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鄭樹森。偏偏是這個定居美國多年的人勸他們夫婦定居荷蘭:“荷蘭是我們一群朋友的理想國,勸你們選擇荷蘭。”簡單的一句話種下了他們以後多年幸福生活的種子。荷蘭相對於美國,相對於歐洲許多國家都不值一提,但是就是這種小而精緻的國家對人反而有着莫名的誘惑力。這是一個有着寬容的氛圍,注重個人自由的國家,“這裡的居民是那些能夠獨善其身的獨立思考認識和固執己見者”。
    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説,荷蘭是一個非英雄史詩的民族,荷蘭人的性格中缺乏狂野和兇猛的氣質。按照他的説法,這也是由於荷蘭獨特的地緣政治決定的,因為在低地國家,不同階層的差別、城鄉的差別比大多數歐洲國家都要小。密集的人口、短小的距離、交通的方便和普及的教育,讓荷蘭的人民早就接受了資産階級的生活習慣。荷蘭人有種獨特的民族性,就是一種“誇耀的愛清潔”。
    丘彥明的《在荷蘭過日子》中對荷蘭人的日常生活有着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可愛的民族很多不同的面向,至於説這種獨特的愛清潔,我倒是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她説她在露天的水果市場買蘋果,筆下有這樣如水瀉一樣的文字:“蘋果品種很多,有荷蘭本地産的,也有外銷進口的,酸甜脆綿不一。試過各種蘋果之後,他獨鍾荷蘭自産的Elsatar,清脆多汁,甜中帶着輕微的回酸……若市場上的Elstar蘋果看起來不太新鮮時,改以南美蘋果Pink Lady或法國蘋果Gala替代,丈夫覺得味道不錯,但比起Elstar滋味仍有欠缺。”文字到這裡讀起來依然是心曠神怡,心神迷醉。但是接下來她話鋒一轉,説起這兩年中國富士蘋果上市,外皮青中透粉,色彩很漂亮,賣水果的小販見她就會極力推薦,老攛掇她買:“偶爾買了,吃前卻一定削皮,擔心果皮上農藥的殘存量高出標準,不像吃這兒的蘋果,沒水沖洗也不怕,往衣服上擦兩下就咬下去了。”
    説實話,這個細節在丘彥明的書中並沒有特別的凸顯,但是這個簡單的句子一下子把我從憧憬天堂的美夢中拉回到了現實生活中,手頭的餐桌上正擺放着幾個紅富士蘋果,讀過這段文字,回望一下那幾個蘋果,突然覺得有些刺眼一樣的不安感。
    相對於那些描慕荷蘭的獨特的文化,風車、木鞋、乳牛、農場、公園、鬱金香等等美麗至極的文字,這個細節唯一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提醒我們現實距離現實有多遠。他人生活在天堂,我們生活在煉獄。他人生活在理想國,我們生活在遙望理想國的地面國度。從她的文字中暗中揣度她生活的狀態,有種隔山望景的印象,她的生活有多美好,我們的生活就有多殘酷。這種殘酷提醒着我們,一個國家所能提供給人民的不是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情緒,而是一種亟需安定踏實努力改善的生活狀態。
    小説家馬柯對自己國人的特性的總結很令我嘆服,他説,他荷蘭人最大的重任或許就在於:“某些事情沒有發生過,沒有駭人的貧困,沒有大規模的種族騷亂,沒有恐怖主義,連海水也多年沒有發威作亂。除此之外,他們的追求並不高遠……除了‘自由、長壽、金錢、榮譽、名聲、一個好妻子、一大群孩子、健康和自家帶籬笆的小花園’,荷蘭人還想要什麼呢?”
    也許讀丘彥明的這本書,最大的感受,也是最大的刺激,就是,他們唾手可得的生活,我們勞累畢生也可能不及他們萬一。我們還想要什麼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一本關於金融危機的偵探小説 2012-10-15
科幻小説家劉慈欣:連續8捧銀河獎 2012-09-26
評《看電影讀小説,你就能懂經濟學》 2012-09-19
《仙逆》系列網絡特點小説簽售 2012-08-24
《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説家》 2012-08-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