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伴隨着商業銀行存貸比等監管指標考核要求的提高、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各類金融機構間競爭的加劇,品種繁多、數量龐大的理財産品呈現幾何級的爆發式增長。
數以萬億計的理財産品,一方面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機會,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給實體企業提供了融資新管道、活躍了相關金融市場。然而,在當前全民理財的時代背景下,在經過近兩年的“野蠻生長”之後,這些“類存款”的金融産品所蘊含的系統性風險,無疑更須警惕。
從産品設計角度來看,相關理財産品所募集到的資金,普遍投向債券、股票、信託、基金、貨幣拆借、大宗商品等各類虛擬資産,以謀求更高的收益。雖然這些理財産品對相關虛擬資産的發展壯大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大多數金融機構的理財産品往往不會詳細公布投資組合、實時收益及風險等關鍵信息,其運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黑箱”。理財産品投向的資産信息,在透明度方面遠遠不足。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資産的衍生化,使得資産的風險與收益鏈條被大大拉長。諸如短期資金被用於為長期項目埋單、低風險資金被用於高風險投資、標的資産過度衍生化等種種金融風險,幾乎被人為地視而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不斷被誇大的“高收益”。而如果理財産品因收益率過低遭遇提早贖回,或産品到期而資産難以拋售兌現,都可能對金融市場和融資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衝擊,並進而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説,當前許多理財産品大量投向不透明、風險高低不等的標的資産,這一模式與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美國次級貸款及其衍生品相比,並無本質差別。所區別的只是風險程度不同。而在此情況下,相關資産鏈條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與此同時,理財産品熱銷的背後,顯而易見的是商業銀行資金壓力陡增。近兩年來,伴隨着民間借貸與理財産品的高速發展,社會資金在短時期內出現了快速的脫媒化。雖然從利率市場化的角度來看,這一金融發展趨勢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對於長期以來一直作為金融業主體的商業銀行而言,相關“影子銀行”的急速壯大和膨脹,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銀行體系內部流動性不穩定,加大風險隔離與監控的難度。
從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理財産品自身的規範性和透明度亟待加強,另一方面長期監管機制亟需建立。當前,只有商業銀行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被要求由表外資産轉入表內,不少理財産品仍屬於表外業務而規避了監管。
來自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僅由中國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存量規模就高達10.4萬億元。在當前理財産品已達到天量規模的背景下,建立積極有效的監管體系,防範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