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藝博會各出奇招應對市場疲軟
2012-10-22   作者:朱潔樹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英吉利海峽兩岸,歐洲兩大藝術博覽會——英國倫敦弗裏茲藝博會(Frieze)和法國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於金秋10月“背靠背”舉行。藝術界人士紛紛搭機前往歐洲,先在倫敦攝政公園的草地上搭起帳篷,緊接着在巴黎入駐大皇宮。而在市場有些慵懶的情況下,兩大藝博會的主辦方紛紛使出各自方式來應對。
  10月11日至14日,弗裏茲藝博會在倫敦舉行,來自35個國家的264家畫廊參與其中。近千個博物館、畫廊同時舉辦活動,為配合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弗裏茲藝博會的同時舉行。攝政公園被分為兩個部分,其北部寧靜優雅,灰墻上挂滿了2000年以前的作品,這是“弗裏茲大師”。而在公園的南部,依然是前衛大膽藝術品的陣地,弗裏茲藝博會在其第10屆舉辦之時,正式轉變為只賣當代藝術作品的盛會。
  新鮮出爐的“弗裏茲大師”引起了轟動,《衛報》報道説,“一些商人覺得它可能已經蓋過了弗裏茲藝博會的風頭”,而更有藝術家認為它“讓弗裏茲藝博會顯得邋遢不堪”。
  弗裏茲藝博會10年前開辦時的盛大成功讓藝術界記憶猶新,因此首屆“弗裏茲大師”也吸引到90家畫廊進駐。Siddall透露説,“弗裏茲大師”的舉辦本就是畫廊推動的,其中不少畫廊將同時參加兩個弗裏茲,當然是選擇不同的藝術家。
  “弗裏茲藝博會一向以發現新藝術家而聞名,”藝博會總監維多利亞薩德爾(Victoria Siddall)&&,“我們希望維持這樣的形象,同時推出‘弗裏茲大師’,我相信大部分人會發現他們此前從未注意到的東西。”過去10年當代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讓弗裏茲藝博會獲益良多,而今隨着藝術市場的波動,收藏家傾向於抓住錢袋謹慎出手,而歷經時間考驗、價格波動較小的“大師”作品似乎又成了符合邏輯的選擇。
  而今,博物館、畫廊開始紛紛打破時空界限,將不同年代的作品並置陳列。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丁托列托在2010年威尼斯雙年展得到展示,而富有爭議的傑夫昆斯同樣在法蘭克福通常只展示古代大師雕塑的展廳裏獲得陳列,頗具意味的是,這位以極富後現代意味的玻璃鋼雕塑聞名的藝術家,其一大愛好也是收藏古代大師作品。2000年,泰特美術館也曾打破時空的線索,舉辦過其館藏作品展。因此,“弗裏茲大師”的誕生絕非偶然,也不是什麼新發明,而經過這些年藝術界的鋪墊,收藏家的時代口味似乎也變得多樣化起來。
  在這股氣氛的推動下,《金融時報》記者蘇珊摩爾觀察到收藏家跨界購買的情形。很多當代藝術的收藏家穿過帳篷進入“弗裏茲大師”的展&,他們不僅在“現代大師”作品前流連忘返,也對古董、中世紀雕塑、部落藝術充滿了興趣。“我認識的很多當代藝術收藏家對於古典作品的市場一無所知,他們很驚訝,居然現在也能買到拉斐爾的素描、羅馬的雕塑。”蘇珊摩爾相信這一舉措有助於發掘一個嶄新的收藏市場,她舉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對衝基金創始人Christian Levett為例,8年前他從一份拍賣目錄上第一次得知古董藝術市場的存在,而今他已經在法國南部建起了自己的博物館。
  緊接着倫敦弗裏茲藝博會,第39屆法國國際當代藝博會(FIAC)於10月18日至21日在巴黎大皇宮舉行。來自25個國家的182個畫廊參與其中,其中34%是本土畫廊,其次還有美國(30家)、德國(24家)和比利時(14家)是主要參與者,丹麥、波蘭、羅馬尼亞和阿聯酋畫廊也首度踏上法國大皇宮的地板。
  巴黎的藝博會在規模上比倫敦的略小,但自從2005年將大皇宮轉換為7.2萬平方米的展廳之後,其奢華程度或許是舉世無雙的。同英國人專注於拓展市場不同,FIAC的總監詹妮弗弗萊(Jennifer Flay)認為,“儘管藝博會的首要目的是市場,但我們也希望能容納以往被傳統藝術市場拋下的藝術門類。”
  上周在盧浮宮的大禮堂,藝術家馬特穆麗康(Matt Mullican)在催眠狀態下向人們講述自己40年來的行為藝術歷程。而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礦物展廳,藝術家翁卡瓦拉(On Kawara)將兩位表演者置於一個展&&,標籤上寫着“公元前998031年-公元1001995年”,這件作品的名字叫《100萬年》。這兩件作品都是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名的行為藝術家帶來的,與奢華、商業等詞彙迥然不同,這些行為作品均無法售賣,也不需門票,但需要在網上預約參觀。《100萬年》誕生於1969年,藝術家在廣島原子彈爆炸、越戰、伍德斯托克藝術節、首次登月等歷史事件的影響下,創造出當前歷史前後100萬年的線索。過去關於他這件作品最長時間的一次閱讀是在2002年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上,持續了100天。藝博會同時邀請到來自西班牙的朵拉加西亞(Dora Garc岥a)和來自埃及的哈桑康(Hassan Khan)進行行為藝術的表演。
  穆麗康&&,一般來講,他“恨藝博會”,但是自己很高興能受邀來到盧浮宮表演,“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反感,因為藝博會把藝術降低了,僅僅作為一個商業對象。這類事件參與其中,可以稍微提高藝博會的層次,讓它變得更‘可口’。”
  “在經濟波動的情況下,人們常常會對價值進行重新審視。比如,什麼是有價值的?”弗萊&&,“這種思潮或許可以推動一波獨立於商業交易背景的藝術創作。”為了深入闡釋這一點,藝博會舉辦了一系列講座,探討藝術創作和商業的關係。
  兩位年輕藝術家對此有各自的看法。哈桑康認為“藝術和價值關係複雜,市場總是希望量化其價值,儘管它並不總能量化”。加西亞則認為在藝術領域一切都可以被買賣,只是,“如果一位藝術家為了賣掉作品而創造,那他/她會看起來像個傻瓜。”
  作為FIAC的總監,弗萊對於市場成交似乎看得很淡,她相信6.5萬參觀者中有不少只是來看看的,“獲得一件藝術品有很多方式,用金錢買下作品只是其中一種。對於大部分人來説,他們還有兩種更可行的方式:情感上和智力上的獲得。”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中外多家收藏機構將齊聚上海藝博會 2009-09-04
全國文房四寶藝博會日前在京閉幕 2009-05-15
股災波及藝術:上海藝博會成交下降 2008-09-16
顧之驊:上海藝博會今年將提高門檻 2007-01-19
達利等名家名作將亮相廣州國際藝博會 2006-12-0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