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整體管理規模在今年出現了罕見的連續三個季度上升,但是在這個亮麗數字的背後,大部分基金公司規模仍舊在下降,僅有幾家發行了創新産品的公司成為了其中的贏家。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了挽回頹勢、在年末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長計劃,眾多基金公司紛紛將原本定於年末的衝量方案提前至四季度伊始,部分基金加大給予銀行的激勵,但最後激勵能否兌現仍是未知數。
股基規模仍在下降
天相數據統計顯示,從2011年三季度末的20993.53億元至今年年中的24437.64億元,行業規模已連續三個季度出現回升,今年上半年資産規模較去年末增加2780.80億元,增幅達12.84%。這是自2008年以來,首次基金管理規模出現連續上升。
雖然目前三季度數據尚未出爐,但是有基金分析人士&&,三季度各家公司新發産品也以債券型、短期理財以及貨幣類産品為主,且頻頻創下發行新高。如果不出意外,三季度基金管理總規模也會有所增長。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管理總規模上升的同時,權益類産品的規模卻在大幅下降。統計數據顯示,與去年年中相比,股票型基金今年年中的資産規模減少了將近1500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縮水也在1000億元以上。此外,目前披露的基金參與定向增發數據也顯示,多數股基在三季度都遭遇了凈贖回。
低風險産品再成衝量工具
雖然總體數據在上升,但是大部分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卻在下滑。四季度成為了這些基金最後的機會,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再度成為熱門衝量工具。
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今年公司雖然發行了幾隻産品,但規模都不算大。年末公司需要在總體管理規模上有一定增長,目前已經確定四季度營銷重點為旗下一隻貨幣基金和一隻債券基金。他&&,此類産品營銷成本較低,也是基金作為衝量的主要産品。
某基金公司一向專注於發行股票類産品,但四季度公司決定發行一隻債券型産品。該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公司此前的股票型産品雖然業績不錯,但近兩年的弱市行情中公司整體管理規模遲遲不見增長。發行這只産品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增大管理規模,對董事會也能有所交代。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各公司頻頻加大對貨幣基金的營銷,以往衝量主要集中在年底,今年很可能會提前開始預熱。
部分基金拖欠給銀行的費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些基金公司為了擴大規模,往往給銀行渠道都開出了較高的激勵費用。但是這部分費用很難兌現,繼基金拖欠券商分倉之後,對應付給銀行的費用也開始出現拖欠。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某大型基金公司在對旗下一隻債券型産品進行銷售時,竟然開出了每銷售5萬元産品給予1500元現金激勵的政策。他&&,這一標準甚至高於大部分基金公司股票類産品的銷售激勵。但有意思的是,在完成銷售之後這家基金公司竟然選擇了“賴賬”,導致一些銀行開始拒絕銷售該基金公司産品。
“銀行是基金最主要的銷售渠道,但其索要的尾隨佣金也日益提高。一些基金為了達到營銷目的,不惜開出根本無法兌現的激勵政策。”一位基金業內人士&&。他告訴記者,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已不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個案,有幾家基金在一些地區的費用拖欠已經長達一年。雖然目前還不會出現類似大面積拖欠券商分倉的現象,但是如果市場環境持續惡化,拖欠現象極有可能繼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