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網報道平安銀行(原深圳發展銀行)VIP客戶王女士180萬理財巨虧成1萬之後,又一名平安銀行南京路支行理財巨虧客戶姚女士將平安銀行告上法庭。姚女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法院已於9月17日立案調查,而平安銀行涉案理財經理仍舊正常上班。
對此,中國經濟網記者連線平安銀行公共關係處,相關負責人&&,南京路支行的案件現在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平安銀行尊重法院判決,在這之前,有關問題不便回應。
案件回放
姚女士是深圳發展銀行青島分行南京路支行的VIP客戶,她此前經常在平安銀行購買理財産品。2011年初,當她來到銀行想再次購買理財産品時,平安銀行理財經理薛某極力推薦一款保本保息、年收益最低5%的投資黃金的理財産品聚金寶。
出於對銀行工作人員的信任,姚女士開通了交易賬戶,通過網銀轉賬形式將50萬元劃到了該賬戶上。當姚女士提出簽訂合同的時候,薛某卻以行情好,先做上,協議不用着急簽為由搪塞了姚女士。
然而,同年4月,當薛某拿協議與姚女士簽署時,協議對方竟然變成了北京恒紫金投資顧問有限責任公司,並在隨後短短的不到1年時間裏,50萬的賬戶虧損到剩下1萬。
無奈之下,姚女士找到平安銀行支行反映情況,支行領導稱委託給誰找誰負責。而事件關聯的另一方薛某已從銀行離職,簽訂合同的恒紫金公司法人也已不見蹤影。
平安銀行支行員工被指涉嫌集體欺詐
姚女士向中國經濟網記者反映,薛某和我説這個黃金産品,我自己也懷疑,在我複印身份證的時候,我還問前&的工作人員,是不是有這個理財産品,前&還應和説是不是聚金寶,不止一個工作人員和我提這個産品,我自然也就相信了。
而當姚女士在案發之後找到平安銀行南京路支行馬行長反應其銀行員工不止理財經理一人知道此事時,馬行長&&銀行理財産品只能向理財經理諮詢,其他人説了不算。
知情人士透露,深發展南京路支行當時一共只有薛某與李某兩名理財經理,在5位深發展客戶理財虧損案件中,兩名員工全部涉案,這樣的情況,在銀行業極為少見。
據記者了解,理財經理薛某已從銀行離職,人影不見,另一名涉案理財經理李某仍然在平安銀行上班。
理財經理疑雲重重被曝忽悠稱平安銀行與恒紫金公司是合作單位
姚女士告訴記者,後經查看,薛某在2011年1月劃走的50萬,在當年5月6日與簽訂合同時,賬戶裏只剩下16萬。
而在第一起VIP用戶理財巨虧起訴深發展南京路支行的案件中,薛某在法庭上回答法官提問時稱,深發展與恒紫金公司是合作單位,恒紫金公司法人別志平是深發展的居間人。
業內人士指出,居間人是通過幫助所介紹來的客戶進行投資而賺取報酬的,理財經理薛某的供詞説明了深發展與客戶的損失並非毫無關係。
“我們已經將這段錄音提交法院,深發展説自己沒有責任,合作單位怎麼會沒有責任,如果沒有平安銀行,我們根本就不可能與恒紫金公司打交道”,姚女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
銀行解決問題辦法竟是讓客戶再入金
在50萬出現鉅額虧損後,姚女士找到平安銀行南京路支行馬行長,希望能夠得到銀行的從中調解與賠償。
然而馬行長的回復卻令姚女士大吃一驚,馬行長稱其已經與平安銀行的律師團做了溝通,姚女士這類情況根本不可能從銀行拿到一分錢的賠償。
而對於當下姚女士應該怎樣做才能挽回損失,馬行長&&,姚女士只有再投入資金給恒紫金公司才能有可能挽回自己的損失。
“馬行長這麼對我説,我簡直覺得不可思議,我已經50萬沒有了,竟然還讓我給騙子錢,銀行不僅是推卸責任,更是把我們推入火坑”,姚女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説。
銀行道德缺失誰來管
知情人向記者透露,發生巨虧後,一共有5位VIP客戶聯名向平安銀行反映情況,2012年初,受害人還向總行投訴,但是,投訴信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應。
對於理財經理薛某的惡意欺騙,姚女士十分氣憤,“僅僅一個支行就發生這麼多起案件,銀行工作人員的道德缺失誰來管,是不是這其中有什麼利益輸送”。
對於有網友質疑簽署合同是自願行為,姚女士告訴記者,我們沒有辦法不簽約,了解理財産品的途徑只有理財經理,兩個理財經理都説産品好,我們不相信他們又有什麼渠道獲取信息呢?
據了解,第一位受害人已經於今年1月提起訴訟,法院至今沒有宣判。王女士虧損179萬的案件開庭兩次仍然無果。本案已於9月17日立案調查,後續報道請繼續關注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