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美景與傳説
2012-09-05   作者:陳安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乘“維京太陽號”遊輪,作萊茵河半月之旅,印象深刻難忘。從瑞士巴塞爾出發,經法國斯特拉斯堡,德國黑林山、海德堡、科隆,荷蘭阿姆斯特丹、代爾夫特,直至比利時布魯日、安特衛普(Antewerpen),停靠15個港口,沿河景色美不勝收,存入了相機,也存入了記憶。
    萊茵河是西歐最長的河流,發源于瑞士阿爾卑斯山,在荷蘭流入北海,全長1320公里。由于與多條支流和運河相連,它其實與多瑙河、塞納河、易北河等大河及黑海都相通,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國際河流。據19世紀達成的“萊茵河船運法”,所有國家都可以沿萊茵河整條航道運送旅客和貨物。德國人尊稱此河為“萊茵父親河”。
    但在從前,萊茵河不是一條像今天這樣安全暢通的河流,船長在河上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因為他們會遇到淺水河段底部的礁石,遇到從岸邊古城堡裏下河來的“強盜貴族”,遇到世界大戰留在河底被炸毀的橋梁和沉船的殘骸,遇到被嚴重污染的油垢水面。不過如今,在這和平時代裏,經過長年不斷的疏浚、排污,萊茵河確實已是一條美麗、潔凈、令人流連忘返的河流。

    美的極致

    “維京太陽號”白天航行時,我幾乎一直在高層甲板上觀賞河上景色。萊茵河兩岸有時是山丘,有時是平原,河面時而寬闊,時而狹窄,河水時而激蕩,時而緩流,但始終不變的是遍布兩岸的秀麗景色。
    我注意到,兩岸山丘上總是一片綠色,是大片密集的支架上的濃綠,有的山坡很陡,那支架簡直就像橫插在坡地上。那是成片成片的葡萄園,世界著名的“萊茵酒”就源自這些綠色的山丘。據説,兩千年前古羅馬人來到萊茵河流域時,帶來的不僅是葡萄酒,還有葡萄栽培技術。他們發現這個地區氣候終年溫和,八個月的生長期、向陽的山坡尤其適合栽培葡萄,後來代代相傳,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便成了萊茵河流域的經濟特色。如今兩岸的“巴登葡萄酒路”、“阿爾薩天葡萄酒路”、“德國葡萄酒路”都是葡萄酒盛産地區。沿河各大學都設有教授葡萄栽培和制酒技術的課或係。河濱城美因茨有“德國葡萄酒之都”之稱,專設“葡萄酒部”和“葡萄酒協會”,後者負責在世界各地推銷德國葡萄酒,這次倫敦奧運會期間也把酒會開到了倫敦。
    導遊安排我們在德國科申港上岸,參加一家葡萄酒公司的免費品酒會,讓我們先品嘗紅葡萄酒,後品嘗白葡萄酒。那院門口堆放的大酒桶,院子裏葡萄架下的濃蔭,招待員的慷慨倒酒,加上“葡萄酒有益于健康”的宣講,還有葡萄酒本身的醉人香味,把我們這些美國來客似乎都變成了貪杯之人,臨走時大多一臉酡顏,還或多或少都有酒瓶相攜。
    如果説連片的葡萄園和森林只是單一的綠色,那麼萊茵河兩岸也因城市、村莊、古城堡、教堂、修道院、房舍、牧場、鬱金香地、風車、火車的絡繹出現而顯得多姿多彩,猶如一幅長長的、似無盡頭的織錦,讓你覺得應接不暇而又感到賞心悅目。頹敗的古老城堡令人懷古幽思,房屋、教堂建築則更能吸人眼球,因為它們風格各異、色彩繽紛,有的近在河邊、山麓,有的遠在山腰、峰頂,有的因陽光而閃亮,有的因陰雲而沉靜。對在航船上的我來説,它們似乎欣然迎我而來,又匆匆離我而去,我頻舉相機,把一幅幅瞬間即逝的美景定格留存。
    有一天,我們的船開進了萊茵河的支流內卡河,海德堡就位于內卡河兩側森林遍布的丘陵地上,一棟棟紅瓦白墻房子或高或低,錯落有致,一座座教堂尖頂聳立,鐘聲遠揚,構成一種似乎在童話世界裏才有的優美意境,難怪當年到海德堡來學德語的馬克吐溫盛讚此城晝夜景色達到了“美的極致”,盡管他後來沒有學好德語,並得出“學德文,命太短”的結論。
    在沿河見到的住房建築中,我最喜歡“半木房”(Half-Timbered House)。以前在上海、紐約零星見過這種房子,只知是“德式”建築,這次在斯特拉斯堡、科申、呂德斯海姆等城,看到街上鱗次櫛比的三四層的“半木”樓房,感到特別新奇好看,並從一個美國旅伴那裏第一次知道了“半木房”這個建築術語。原來所謂的“半木房”,造的時候是先用劈成兩半的木頭搭起房屋的墻壁框架,然後在框架內填入磚頭、灰漿和木板條,所以這些房子都有木製骨架外露,墻上有木板條相交叉,木架和板條漆成深色,墻面刷成淺色,整座樓看起來就是一幅別致而醒目的幾何形圖案。

    萊茵傳説

    當“維京太陽號”經過聖戈阿爾斯豪森城時,我們正在餐廳用餐,導遊在廣播裏提醒大家要眺望一下“洛勒萊”。我因年邁遲鈍,竟沒能見到她,未免有點遺憾。洛勒萊是個金發女妖,常在日落月升時出現于山頂,用其神秘而又動人的歌聲誘惑河上水手,使他們興奮得渾身顫抖,船只因此而在懸崖峭壁下觸礁沉沒,水手的身軀也不復再現。聖戈阿爾斯豪森人自稱其城為“洛勒萊城”,因為那裏有萊茵河上最狹窄的一段峽谷,水極深,又有漩渦和礁石,所以他們認為洛勒萊最應在那裏興妖作怪,便在他們的港口防波堤上豎了一尊洛勒萊銅像,她裸體、長發,正坐在石頭上凝神冥思,我在畫報上見過,卻錯失了親眼一見的機會。
    萊茵河流域有許多民間傳説,而民間故事以及由此産生的詩歌、音樂作品又為萊茵河增添了迷人色彩。《洛勒萊》就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萊茵之歌”,我上中學時就愛唱,這也就是我因未見洛勒萊雕像而感到遺憾的原因。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德國大詩人海涅,他在波恩上學時,常到萊茵河邊散步,後來把很多民間傳説都寫成了詩。那天飯後,我又登上甲板,朝著聖戈阿爾斯豪森的方向,輕輕哼起了《洛勒萊》:“也不知道為什麼原因,我心中總覺悲傷,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它叫我不能遺忘……”
    關于萊茵河的另一個傳説被寫進德國民間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作曲家瓦格納根據這部史詩和北歐神話《埃達》改編創作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不少音樂愛好者因喜愛瓦格納的這部大型歌劇,油然産生對萊茵河的向往之情。全劇由四部歌劇組成,第一部《萊茵河的黃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萊茵河底有仙女守衛的黃金,若有人取得黃金並鑄成指環,他就能成為世界之主,但他必須棄絕愛情。尼伯龍根家族中一個侏儒受到仙女的嘲笑,決心拋棄愛情,結果得到黃金,鑄成指環和隱身盔甲,成了世界之主。後來,神王與侏儒之間,還有兩個巨人之間,為佔有黃金指環發生了激烈的爭鬥和殘殺,世上又一出由金錢和財富引起的悲劇因此而釀成。
    我們萊茵河之旅的最後一個城市是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該城坐落在萊茵河支流斯海爾德河的右岸。“安特衛普”這個名字就是一個民間故事,如意譯,應叫做“扔手城”,“扔手省”的首府“扔手城”。據傳説,有個名叫安提古恩的邪惡巨人住在斯海爾德河附近,在河邊向過河的人強徵過河錢,誰拒絕不交,他就砍斷其手,將之扔進河裏。後來,終于出現了一個年輕英雄,一個名叫布拉波的古羅馬士兵,他砍下安提古恩自己的一只手,把它扔進斯海爾德河。在荷蘭語中,“ante”意為“手”,“werpen”意為“扔”,這個城市也就成了“扔手城”。
    在安特衛普市中心廣場,現有一座高聳的噴泉雕塑,其頂部是布拉波的全身裸體雕像,他姿態英武,正在扔安提古恩的斷手,有水從那斷手處噴出。他站在被群眾雕像高舉的基座上,群眾則踩在安提古恩的身上,他那斷臂也有水噴出。
    雕像的寓意十分清楚:人們永遠尊崇、紀念為民除害的英雄,而那些害民的邪惡者將永遠被踩在人民的腳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萊茵河畔驚艷的石頭城——施泰因 2012-04-20
跨流域污染治理當學萊茵河模式 2012-02-0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繫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連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