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金字招牌對於中國的消費者意味着安全有保障,這種“愛屋及烏”的慣性思維延續到了銀行發售的理財産品身上。對於相當一部分缺乏金融知識的消費者,往往容易把銀行理財等同於存款,殊不知理財屬於金融投資品,也是有風險的。正因如此,監管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加強銀行理財的風險管理,並且明文規定了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的具體要求。
然而,《證券日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多數銀行對於風險評估的執行流於形式,而隨着網銀銷售理財産品的普及,風險評估更是淪為了雞肋,“一次不過,多做幾次”。
銀行對此也是頗為無奈,“顧客要買,怎能不賣?”理財市場的競爭已越發激烈,在各類機構爭相發行的理財産品中,大多數消費者仍然將銀行作為首選。搶奪市場份額和嚴格執行風險匹配原則似乎並非一道單選題。
網點風險評估執行情況
股份制銀行優於國有大行
銀監會去年11月份&&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其中第二十八條規定了,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産品前在本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包括五大國有銀行在內的12家銀行營業網點。雖然絕大多數銀行基本上都執行了此項要求,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卻存在着種種問題,使得風險評估並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在農業銀行位於北京東五環的一家網點,記者表明來意之後,客戶經理迅速拿出了一張《個人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問卷》。當記者執筆認真閱讀並填寫的時候,該經理卻説“隨便填填就行了”。
記者在其他銀行網點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發生。一位國有大行的理財專員告訴記者,“這個(指風險評估)作用並不大,但是按照規定首次購買前都要做的。”
不僅是銀行工作人員,一些受訪的消費者對於風險評估也並不太懂。“銀行讓做就做了,只要能買理財産品就行。”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調查過程中發現,也許是網點客流量較小的緣故,相對於國有大行,一些股份制銀行的工作人員能夠更為耐心的給客戶講解風險評估的作用以及流程。北京銀行、華夏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評估可以給顧客警示存在的風險,只能購買比自身風險等級低的産品。”隨後還拿出一份評估問卷詳細告知了填答步驟。
銀監會&&的《辦法》對於銀行理財風險評估有着非常詳細的規定和要求,但各家銀行的執行情況卻參差不齊。例如第十八條規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由客戶填寫”,在記者走訪的工行、民生和交行等銀行網點就並沒按照要求執行。
在工行北三環一家網點,記者表明要做風險評估的來意之後,被帶到了一間理財室。記者詢問是否需要做問卷,理財專員則稱“回答幾個簡單問題就可以了”。
第一個問題“20%的虧損是否可以承受?”,記者回答了不可以;第二個問題“願不願意購買股票?”,在得到否定答覆之後,該經理又追問“那基金呢?”,記者&&可以考慮。
兩個問題過後,該經理很快就告之記者結果為穩健型。在全部過程中,記者看不到對面理財專員操作的電腦屏幕,評估結束後也沒收到任何書面證明。
而在《辦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完成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後應當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告知客戶,由客戶簽名確認後留存。”
在交行的營業大廳,客戶經理告訴記者,風險評估由工作人員提問,並在電腦上完成。評估結果會打印出來交與顧客。
測評題目主觀性強
各銀行權重設置存差異
從記者拿到的幾家銀行風險評估問卷來看,基本都是10道選擇題,題目設置也都遵照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依據至少應當包括客戶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收益預期、風險偏好、流動性要求、風險認識以及風險損失承受程度等。”
這其中,只有年齡和財務狀況屬於客觀題目,財務狀況的題目大多是問家庭年收入以及收入或資産中可用於金融投資的比例。其他幾項題目主觀性更強一些,比如農行關於投資目的的題目:對您而言,保本比追求高收益更為重要。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一共五個選項。
銀行方面的工作人員對於風險評估也頗有為難,畢竟客戶考慮到隱私並不太願意填寫詳細的個人資料,只能更多的從主觀意願來測評。並且為了讓購買更方便,題目的設置也不能過於繁瑣。
雖然各家銀行都按照銀監會規定設計了相關題目,但每家銀行的評估標準卻不盡相同。比如計劃投資期限的題目,大多數銀行的分檔是“1年以下、1-3年、3-5年和5年以上”,但農行的選項設置則是“6個月以下、7-11個月、1-2年、3-4年、大於五年”。
正是因為每家銀行對於風險的理解存在差異,同一客戶在不同銀行可能就會得出不同的等級結果。記者按照自己真實資料和投資意願在工行、招行和農行做測評,得到的結果分別是成長型、平衡型、進取型。
《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級,並可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絕大多數銀行也都對客戶分為五級,不過每一等級具體的名稱略有差異。記者在工行和農行測出的成長型和進取型其實都屬於第四等級,而在招行測出的進取型則屬於第三級。
大多數銀行的風險評估問卷沒有標明每一道題的分值,由客戶經理或者電腦打分從而得出屬於哪一級別,所以記者也無從得知銀行對各項指標的權重設置。不過在記者走訪的銀行中,農行的問卷卻在每一道題後邊清楚的註明了分值,從分值的設置上我們也多少可以看出農行對於風險的理解。
農行問卷一共有10道選擇題,題目內容與其他銀行大同小異。2-8題一共有五個選項,每一選項對應的分值從1分到5分。第一、九和十題的分值則較高。
比如第一題:您的年齡介於“18歲(-3)、19-25歲(3)、26歲-40歲(5)、41歲-54歲(3)、55歲-64歲(-5)、65歲(-10)”。括號內數值為每一選項對應得分,從分值可看出考察年齡的第一題對評級結果的影響比2-8題更大。
在農行評估問卷中,權重最高的應當是考察投資經驗的第十題,一共有兩個選項:有投資經驗投資者(0)、無投資經驗投資者(-29)。農行問卷的風險分類一共五檔:50-41分激進型、40-32分進取型、31-22分穩健型、21-15分謹慎型、-30-14分保守型。假如前九題得到了最高的50分,第十題因為沒有投資經驗,那麼最後只能得到21分,從激進型直接掉到了謹慎型。
風險匹配原則形同虛設
網銀發售更難監管
記者到各網點走訪的過程中,都會問及風險評估結果對購買理財是否有影響。有些客戶經理回答較為規範,稱“要按照等級劃分來購買相對應的産品”。而有的客戶經理則以“沒什麼影響”一句帶過。一家國有大行的客戶經理還告訴記者,“如果想購買範圍更大,可以把測評結果做的高一些。”
其實,《辦法》的第二十五條寫明了,“商業銀行應當根據風險匹配原則在理財産品風險評級與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之間建立對應關係;應當在理財産品銷售文件中明確提示産品適合銷售的客戶範圍,並在銷售系統中設置銷售限制措施。”
記者了解到,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在首次購買理財産品的同時做風險測評的,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他的風險等級就是按照購買産品的等級來填寫的。銀行人士也&&很無奈,畢竟顧客想買,銀行也不能不賣。
近兩年,各家銀行大力開展網上銀行業務,理財産品也更多的通過網銀發售。網絡渠道的開通,讓原本流於形式的風險評估更加淪為雞肋。
通過調查,記者了解只要具備網銀購買理財産品業務的銀行,除首次風險評估要在網點辦理之外,消費者都可以自助在網銀上進行風險測評。一位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級別不夠,多做幾次就過了。”
記者在工行和招行網銀上親自做過測試,風險評估幾乎不限時間、次數隨意測評,直到得出滿意的結果為止。
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中稱,《辦法》要求商業銀行開展理財産品銷售應遵循風險匹配原則,主要是從保護客戶合法權益角度要求商業銀行按照風險匹配原則審慎盡責開展理財産品銷售,客戶只能購買風險評級等於或低於其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的理財産品。
但銀行為促進産品銷售,執行起來卻並不嚴格。記者在工行和招行的網銀上,以低於産品級別的風險評估等級進行購買。結果,招行很好執行了監管部門要求,彈出了風險級別不足的提示,並終止了購買操作。而工行則提示稱,“您屬於保守型投資者,但您購買的理財産品屬於穩健型風險等級,如您認可可能存在的風險,則點擊確認按鈕,繼續進行理財産品購買交易;否則點擊取消,終止理財産品購買交易。”
即便風險級別不夠,仍然可以繼續購買。這種情況不僅是工行,記者詢問郵儲銀行工作人員,也被告知風險評估只是參考依據,不影響購買高風險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