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弱市之下,陽光私募基金髮行可謂難上加難。效仿公募基金,“創新”也成為私募基金營銷的最大法寶。日前,上海理成推出了國內首只分紅型陽光私募産品,引發了市場熱議。該産品標榜“月月分紅、落袋為安”,但據記者了解,投資者還是難以買賬,且指此項創新只是“障眼法”,在無盈利的情況下,分紅乃空談。
儘管我國資本市場進行分紅的私募産品並不少見,但以分紅為主打賣點的私募産品還是第一次出現,該私募基金産品為上海理成資産推出的華潤理成消費分紅(轉子6號),目前還在發行當中。據記者了解,華潤理成消費分紅(轉子6號)的具體分紅方案為,原則上在基金有盈利的情況下實行每月分紅;每次分紅比例不低於信託計劃收益的50%。持有人可以選擇獲取現金收益或將所獲紅利再投資於本信託計劃,且默認為採取轉換為信託單位的方式進行。
事實上,從分紅方案的設計看,該産品與眾多理財類基金産品並無太大不同,除了將分紅作為主打賣點外,稍有不同的只能是約定每月分紅而已。
對此,發行方上海理成資産方面&&,私募産品的高收益往往對應高風險,産品的凈值容易出現較大波動,很多産品只有贖回才能獲得收益。而該産品正是因為採用按月分紅的方案,才能夠讓客戶及時獲取産品的盈利收益,避免收益隨産品凈值波動而“坐過山車”。持有人獲取收益的方式可選擇現金或轉換為信託單位,也可以使投資者更加靈活地配置資産。
不過,有行業人士認為,此分紅型産品創新並不大,首先,它的設計並不難,而此前已有不少私募産品也約定了強制分紅,如中國龍系列的中國龍精選1、中國龍穩健1等十幾隻基金;其次,該産品分紅的前提是盈利,“沒有賺到真金白銀,分紅只是虛晃一槍,産品宣傳只挑好的説”,有投資者在微博中評論稱。
2011年,由於市場行情不好,陽光私募整體業績不佳,因此,是該行業歷史上分紅最少的一年。與公募基金的投資者相似,據記者了解,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大多也並不看重分紅收益,因為不管以何種方式分紅,投資者的基金資産總價值並沒有增加或減少,而只是以基金份額、現金增多的形式呈現而已。
此外,有深圳某私募研究員指出,這只分紅型私募産品倡導的是弱市下可以將階段性收益落袋為安,一旦後市下跌,已經分紅的這部分收益就不會受到市場影響,“這一動機是好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不同,投資倉位不受限制,如果私募基金經理不看好市場,則可以通過降低多頭倉位來減小基金未來下跌的幅度,分紅只是噱頭而已”,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