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以30%甚至40%的年化收益率稱霸市場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如今卻變成了溫吞水。為了迎合國內投資者的“口味”,結構性理財産品的設計風格越發保守,産品“賺錢”能力大打折扣,7月新發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僅為5.31%。 記者從普益財富獲悉,今年前7月,國內各大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約為966款。2-5月該類産品的發行量維持在160款附近。然而,自6月以來,結構性理財産品發行量連連下跌,6月僅發行133款,7月發行量跌至谷底,僅新發50款。在預期收益率方面,結構性産品的表現同樣難以令人滿意,今年2月時,結構性産品的整體預期收益率還能達到6.20%,而7月這一數據就滑落至5.31%,跌幅約0.9個百分點。 事實上,結構性理財産品自2011年就開始走下坡路。2011年到期收益排名前十的理財産品實際年化收益率在12%-16%之間,大部分為結構性理財産品;這一水平較2010年的13%-47.4%相比遜色不少。今年上半年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中,僅渣打銀行一款産品年化收益率超過20%。 從表面來看,結構性産品成績退步,與近期市場行情不景氣有關。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對記者&&,不少結構性産品都將大部分理財資金投入固定收益市場,僅將小部分資金投資於衍生品市場。在全球經濟增速下滑風險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各國央行重啟寬鬆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也紛紛下調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使得這些國家固定收益市場産品的收益率下降明顯,結構性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受到牽連。另外,從結構性産品的挂鉤標的來看,黃金、大宗商品、股票、匯率等品種的表現都不佳,影響了結構性産品的收益情況。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結構性理財産品為了適應中國市場,採用了更加保守的設計理念,博取高額收益的能力被削弱。2008年、2009年結構性産品頻頻發生巨虧事件,而國內投資者較為保守,很多客戶對結構性産品敬而遠之。因此,銀行目前設計結構性産品時,對止損設置和風險規避方面更用心。 據記者了解,結構性産品都是固定收益類産品和某種金融衍生品的組合,比如一款100%保本的1年期結構性産品,銀行會先拿98%的本金去買一個零息債券,1年後債券到期時,這筆債券價值會升到100%;同時,銀行可以拿剩下2%的本金去投資期權等衍生工具。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師告訴記者,“以往的結構性産品大都是不保本的,銀行有更多的資金去博弈。如果採取100%保本策略的話,雖然可以規避客戶本金虧損的風險,但産品的收益也會縮水”。他坦言,只有某家銀行眼光毒辣,行情把握極精準,才有可能獲得高收益。整體來看,結構性理財産品已很難再出現收益率30%甚至40%的輝煌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