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爭國酒商標似成全民公敵
2012-08-01   作者:段丹峰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一直以“國酒”為賣點,卻從未拿到正規“牌照”,商標申請十餘年,如今終過初審。茅&這則新聞像一顆重磅炸彈在白酒圈裏爆炸,同時也在網絡論壇、微博裏掀起了一波“國字”征討熱。商家民眾的質疑,“國字”的誘惑,游走於“國酒茅&”商標的光環下,茅&被指“喝多了,有點暈了”。

  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早在2001年9月13日,貴州茅&就開始申請“國酒茅&”商標,之前9次申請均無果而終。今年7月20日,國家商標局對外公示貴州茅&的“國酒茅&”商標一審通過,正處於公示期。此次為第10次申請,係首次通過初審。
  商標冠有“國”字頭,是任何一個商家都夢寐以求的事情。事實上,貴州茅&“國酒茅&”商標在沒有註冊前就已經使用,比如專賣店牌子上標有“國酒茅&”,有網友戲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因此在業內一直有聲音質疑茅&涉嫌虛假宣傳。
  對此,白酒專家鐵犁公開&&,茅&把國酒茅&用在註冊公司方面是可以的,但是用在商標上是不可以的。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當國酒被註冊用在一家企業身上時,這個通用詞就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酒,這對其他企業來説是不公平的。國酒茅&這種稱謂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它不應該被某一個酒廠獨佔。

  業內:“國酒”商標先例不可開

  據媒體報道,自從貴州茅&提出註冊“國酒茅&”商標以來,多家知名白酒企業都已明確&&反對,有些甚至公開&&,“國酒”被茅&所用對其他酒類公司不公平,也違背了商標註冊法。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建國伊始,貴州茅&一直是國宴用酒,但國宴用酒不只是茅&一家,茅&只是其中代表之一。而且從銷量到文化,茅&都不是出類拔萃的:五糧液的銷售量要超過茅&;汾酒的歷史文化比茅&更充分,如果把“國酒”的身份給了茅&,那麼對其他企業來説是極不公平的。”
  為什麼一直被否定,而茅&還一直反其道而行之?也有業內人士分析,首先,茅&通過不斷申請“國酒”商標,強化自身在消費者中的國酒印象,提高自身影響和地位。不管申請結果是否成功,茅&借助媒體的傳播力量,免費做了一次次廣告。其次,茅&不斷申請“國酒”商標雖有無賴之嫌,但其成果值得肯定,連續被駁後現在終於一審被通過。即使公示期再次被駁,茅&也一定會持續下去。等到其他企業都覺得無奈、無聊、無視的時候,貴州茅&或許真的更名國酒茅&了。
  記者了解到,自從茅&申請“國酒”的消息公布後,汾酒方面就明確向媒體&&,公司對此持有不同意見,而且肯定會提出異議,預計最近對此會有公開表態。也有消息稱,目前,五糧液也正準備向國家商標局申訴阻止“國酒茅&”註冊通過,這無疑又給結果增加了懸念。若有任意一家提出異議,茅&成為“國酒”的夢想就可能落空。

  公眾:“我們需要一個權威説法”

  茅&想姓“國”的新聞同樣也引起了普通公眾的熱議,聲稱希望有一個權威説法。討伐聲中除了指責茅&觸犯了多項法律法規之外,更多人都在質疑茅&為何可以通過國家商標局的初審?茅&申請了“國酒”之後,是不是會有“國茶”、“國藥”、“國煙”的出現?網友戲稱“茅&喝多了,有點暈了吧”。
  名為“吳法天”的網友發微薄聲稱:“貴州茅&申請的‘國酒茅&’商標,近日通過了國家商標局的初審,進入三個月異議期。如此奢侈的白酒,要正式冊封成為“官酒”了麼?!“國”字當頭,我認為至少違反了四項法律法規:《廣告法》第七條、《商標法》第十條、《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和《含“中國”及首字為“國”字商標的審查審理標準》。”
  首創證券研發部副總經理王劍輝在微博裏寫道:“剛才探討茅&要加“國酒”前綴的問題。我以為,“國酒”二字不一定增加茅&的含金量,倒是可能使得非“國酒”們的地位無形中受到貶低——除非“國”字不會被壟斷、大家可以用“國釀、國漿、國液”等。”
  名為“馭騏-洛揚”的網友也&&,“第10次申請居然初審通過,這是不是一種特權?太奇怪了!我們需要一個權威説法,不能稀裏糊塗就這麼過去。”
  甚至有網友質疑,“申請商標註冊,需要避開“國”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問題,但茅&卻頻頻挑戰商標法規,並在多次被駁回後‘感動’了國家工商總局,還要警惕‘國酒’招牌成茅&壟斷執照”。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