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語言學家塞繆爾 約翰遜所説,“咖啡館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場所,還是一種思想,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交模型,一種哲學理念。”
1杯咖啡
對許多人而言,喝咖啡是一種感覺,在咖啡館裏喝咖啡則是對生活的一種認同。一個人喜歡喝怎樣的咖啡、上怎樣的咖啡館,即代表着此人對自我及自己生活方式的態度。
3種消費人群
一是唯社交族。對他們來説,咖啡館不過是一個公共場所,約見新朋舊友而已。這個空間可以是咖啡館、電影院、餐館;也可以是Facebook或是QQ。
一是唯方便族。他們進咖啡館是為了短暫的休息,為了方便。紫藤廬和星巴克並無區別。對他們來説,在家也一樣可以買上好的豆子,一樣可以煮香濃的咖啡。
一是唯咖啡館族。這群人不僅來咖啡館休息會友,他們還經常來這個空間獨自看書寫作。似乎咖啡館的空氣裏有着特別的魔力。他們會對咖啡挑剔,對桌椅挑剔,對餐具挑剔,對音樂挑剔,對墻壁的顏色挑剔,甚至對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挑剔。他們是旁人眼裏不願花八十萬買房子,卻願意花八十塊換一口苦澀的小資。
咖啡館發展的4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
“二戰”之後,人們從緊縮的經濟形勢下舒展開來,各種咖啡店遍地開花。
第二次浪潮
90年代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店的大規模擴張。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是現在許多新型咖啡店開業,尋求各種變化。
第四次浪潮
也許就是“在咖啡館辦公”成常態了,這是一種發展趨勢。目前全美已有3000萬上班族在相當長的上班時間“定居”咖啡館,這個數字佔整個勞動大軍的五分之一,並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着。
關於咖啡的電影
《巴格達咖啡館 Out of Rosenheim》
評語:只是名字與咖啡有關而已……
《遺願清單 The Bucket List》
評語:片中提到了著名的Kopi Luwak 蘇門答臘麝香貓咖啡。
《咖啡與香煙 Coffee and Cigarettes》
評語:11個短片,全部圍繞咖啡與香煙展開。
《黑金 Black Gold》
評語:主題為咖啡貿易,
講述了埃塞俄比亞咖啡種植者的艱辛。
目前在中國的咖啡市場中,90%為速溶咖啡,10%為焙炒咖啡。
焙炒咖啡市場以大城市為主,其中北京佔30%,上海佔30%,廣州、深圳佔20%,其他城市佔20%。
在上海的焙炒咖啡市場中,36%為酒店消費,22%為快餐連鎖店消費,22%為咖啡店和飯店消費,還有20%是零售市場。
較之其他城市,上海市民接受咖啡消費的程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