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資料照片 |
|
作為一家二流券商,光大證券自營業務持有股票總市值僅次於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與“財大氣粗”的海通證券持平,儼然躋身“一流”券商之列。但隨着上市公司中報進入披露期,光大證券重倉股難看的“成績單”再次暴露其“末流”的選股能力。
截至目前,光大證券重倉的24隻股票中有11隻進行了業績預告,除了其持有的超聲電子、滄州明珠業績略增外,其餘9隻股票均業績報憂,佔比逾八成。這一比例不僅高出同行業水平,甚至遠超46%的市場平均水平。而在9家報憂的上市公司中,預計首虧的達3家,續虧的1家,近利潤下降超出90%的3家。業內人士&&,隨着今年中報的進一步披露,光大證券重倉股業績下滑的數量可能將繼續增加。
“利用強大的研究和分析團隊提早潛伏上市公司中的‘高富帥’,並利用中報行情‘坐享其成’,一直是券商等機構投資者區別於散戶的一大‘優勢’,但光大證券如此之高的‘踩雷率’,很難不讓投資者對其選股及風險控制能力&&質疑。”上述人士進一步&&,“投資者會擔憂,自家持股都如此質量,更何況其推薦的股票了。”
其中的典型代表,莫過於華菱鋼鐵。7月13日晚間,光大證券持有的華菱鋼鐵發出公告,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2.74億元-13.34億元,同比下降510%;7月14日,柳工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60%至90%;瀋陽化工則預計首虧9100萬,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162%。除此之外,新鋼股份、中國西電也預計首虧;中捷股份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60%至90%;三鋼閩光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70%至90%;大洋電機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20%至50%。
然而,就是這樣一批缺乏實際業績支撐,連普通投資者都避之不及的股票,卻是光大證券眼裏的“香餑餑”。據一季報顯示,光大證券持有中國西電1401.977萬股;柳工1039.054萬股;華菱鋼鐵999.999萬股;大洋電機256.5768萬股;瀋陽化工449.9933萬股;三鋼閩光356.1018萬股;新鋼股份290.965萬股;中捷股份639.9986萬股。除中捷股份外,這些股票自一季度末至今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表現遠遠落後於大盤。以瀋陽化工為例,其從今年一季度末的7.18元下挫至目前的4.46元,跌幅達37%,按照光大證券一季度末持股449.9933萬股計算,僅瀋陽化工一隻股票就給其帶來了近1223萬元的賬面浮虧。
事實上,光大證券激進的自營策略,選股及風險控制能力一直以來都備受市場質疑。數據顯示,2011年,其股票投資總規模48億元,期末浮虧就達到20.3億元。儘管2012年的股市依然低迷,但光大證券激進的炒股作風似乎並未收斂。
從持股數量來看,與僅持有1隻股票的國金證券、安信證券等公司的保守策略截然不同,截止到今年一季度,光大證券持有華魯恒升、回天膠業、中國水電、宜華木業、亞星錨鏈、青松建化、文峰股份、中捷股份、大冷股份、大洋電機、中國西電、柳工、中國一重、瀋陽化工、特變電工、中信證券、三鋼閩光、遠興能源、滄州明珠、益民集團、華菱鋼鐵、皖通高速、超聲電子、新鋼股份共計24隻股票,僅次於中信證券的30隻和東方證券的26隻,位列第三。
從持股市值來看,作為一家位於第二梯隊的券商,截止到一季末,光大證券持有股票總市值為22.77億元,僅次於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與“財大氣粗”的海通證券持平。
而從其持股行業分佈來看,光大證券可謂對製造業青睞有加,24隻股票中有18隻為製造業,批發零售業3隻,建築、電力煤氣、金融各1隻。業內人士指出,低迷的經濟重創了製造業的盈利能力,多家上市公司預警了半年度業績的大幅下滑,而一季度末至今,製造業板塊整體跌幅3.63%,位於板塊跌幅榜前列,這無疑將給對製造業孤注一擲的光大證券帶來重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