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晚間,央行宣布再次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央行第2次降息。如此密度的降息,被視為對呈現回暖跡象的房地産市場新的利好。股市上,房地産板塊聞聲而動,次日以全面飄紅報收。那麼,在釋放流動性下,房價是否真的像某些觀點認為的那樣,將迎來報複式的上漲呢?
有專家&&,央行再度降息將改善房企融資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但對樓市的直接效果有限,以價換量仍是下半年樓市的主基調。
“央行又降息了,月供壓力更小一些,而且最近漲價趨勢非常明顯,所以我來看看房子,打算盡快買一套。但7日中央重申不能讓房價反彈之後,又想等一等,總之很糾結。”一位在通州某樓盤售樓處的看房者這樣告訴記者。
“最近看房的人越來越多,成交周期也縮短不少。”上述樓盤的銷售人員也向記者&&,“不過,購房者主要還是怕房價漲得太快,此前的觀望者也都着急出手了”。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二度降息之後,業內人士紛紛&&,樓市回暖已成事實,房價將再無降價的可能。對此,華遠地産(600743,股吧)董事長任志強再度一語驚人。任志強對媒體&&,降息對房地産會有一定影響,比如降低了生産企業的經營成本,降低了購買人的支付成本,但降息與房地産沒有直接&&。
“降息對樓市直接效果有限,但會加強市場回暖預期。從中央關於調控政策的最新態度和房企存貨負債比率來看,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將仍是主流,但企業融資環境會有所放鬆,新增貸款的融資成本將會降低。”
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對《證券日報》記者&&。
融資成本降低
28天前,時隔三年半之後央行首度降息時,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稱,“終於降息了,奔走相告吧”。28天之後,央行的二度降息讓開發商樂觀情緒再度升溫。
對此,本報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不管降息對樓市是否起直接性的利好作用,但對房地産企業的融資環境將有所改善。
陳國強向記者&&,降息雖然是中央採取的宏觀層面的政策,但這種“大氣候”將影響房地産行業的“小氣候”。尤其對房企來説,新增貸款的利息支出將會降低,也就是説,新增融資成本降低,這對開發商持續高企的資金成本無疑是一種利好趨向。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降息後首日,地産股領漲兩市,其中合肥城建、宋都股份、上海新梅、大名城四股漲停,招保萬金四龍頭漲幅均超4%,滬深兩市的140家房地産股票基本全面上漲。
由此來看,有分析人士向記者&&,降息顯然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房企在股市也算揚眉吐氣了一回。不過,該人士同時強調,雖然上述政策能夠成為房企過冬的助力因素,也釋放了一種回暖信號,但房企整體資金鏈還是趨緊,日子不見得好過多少,畢竟負債和庫存的雙高局面並未得到太大的改觀。
實際上,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7成上市房企資金鏈緊張,其中15家房企負債率超80%。
上述分析人士進一步向記者&&,雖然融資環境有所改善,但部分中小房企也難以受益,主要還是看房企在銀行的信貸額度是否有所提高。
對此,蘭德諮詢總裁宋延慶&&認同。宋延慶指出,對房企影響大的是貸款額度,只要能貸下款來,利率高低企業都能接受。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言,如果開發商拿到的貸款額度有所松動,拿到貸款的機會更高。此外,還要看樓市是否真正回暖,因為銷售情況直接關乎開發商的現金流狀況。
房價將小幅提升
“降息最主要的推助力是加強樓市回暖預期。”陳國強向記者&&,對於購房者來説,降息和公積金的調整,可以減少月供,刺激其購房心理。對開發商來説,購房者密集出手,現金回籠速度提升,緩解資金壓力。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説,成交量的上揚和土地市場回溫可以增加財政收入。
不過,陳國強同時向記者強調,房價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市場整體上還是供大於求的形勢,房企的庫存量依然很高。如果開發商大幅提價,市場不見得會買賬,反而是開發商會因此失守一部分市場份額。據此,陳國強預計,下半年開發商依舊會採取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
鏈家地産市場研究部陳雪也認為,不論是標杆房企還是大型房企,今年的銷售策略都是加推中低端産品和以價換量,其上半年成交均價同比明顯回落。其中,萬科下降了10.3%,富力下降了21.4%,碧桂園下降了2.9%。因此,將由以價換量促成成交量回升,其漲價的基礎較為薄弱。
日前,華潤置地高層曾向媒體&&,下半年華潤依舊採取以“跑量”為主的銷售模式。萬科保利等知名房企也曾向記者&&,消化庫存,加快現金回籠仍是公司下半年的第一要務。
不過,陳國強進一步&&,不排除某些房企提升旗下賣的好的項目的價格,減小優惠幅度,尤其一些資金壓力不大的房企將會放緩優質項目銷售節奏。
除此之外,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房地産市場成交量的回升如果可以持續3-6個月,將使開發企業資金面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這也就意味着成交量的回暖會逐步傳導到整個房地産投資,大型開發企業會主動加快開工節奏。而且從7月初土地市場的表現來看,部分龍頭房企已經率先做出反應,土地市場上抄底動作頻繁。
宋延慶則直言,降息將更多地改變投資和購房預期,政府最好輔以防漲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