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木”作為形成人類生活環境的材料,廣泛應用於建築、傢具、生活用具等多方面,而作為文明的媒介材料,“紙”也是木的産物。可以説,“木”是孕育文化、傳承文化的重要媒介物。
從“木”的用途來看,柱材、傢具、農具、木船、弓、木屐、容器、木簡、祭祀具、木棺、引火具等等。可以看到,“木”的用途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木文化則在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木質傢具,尤其以“木”為載體,從木種、流派到工藝,反映了最基礎的材料到風格再到工藝的一種邏輯演變,也傳承了從古至今的文化習俗。
名詞解釋:紫檀
常綠亞喬木,高五、六丈,葉為復葉、花蝶形,果實有翼,木質甚堅,色赤,入水即沉。邊材窄、白色;心材鮮紅或橘紅色,久露空氣後變紫紅褐色;材色較均勻,常見紫褐色條紋。生長輪不明顯。紋理交錯,結構緻密,耐腐、耐久性強。有光澤,具特殊香氣。材質硬重,細膩。
紫檀生長期極其緩慢,每100年才長粗3厘米,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長成材。由於成才時間漫長,大部分紫檀中空,故此有“十檀九空”之説。産於亞洲熱帶地區,如印度、越南、泰國、緬甸及南洋群島。歷史記載在我國雲南、兩廣等地亦曾有少量出産。屬於紫檀屬的木材種類繁多,但在《紅木國家標準》中紫檀類只有檀香紫檀一種,俗稱“小葉檀”,産地為印度南部,主要在邁索爾邦,其餘各類檀木則被歸納在草花梨木類中。
在高碑店古典傢具一條街上,有20年經營經驗的張先生店內陳設着大衣櫃、桌案、官帽椅等不少古典傢具,這些傢具有紫檀的,有花梨木的,大部分都是倣古傢具。張先生説,真正的紫檀清宮古董傢具流散在民間的很少,即使有,老百姓也很難輕易拿出來出售。在宣明典居的工廠內,不算大的倉庫裏整齊地碼放着上百根紫檀木,這些木頭都是董事長傅軍民耗費了巨大的資金、時間精心蒐集而來。廣州紫檀木業、北京李廣懷運通木材商行總經理李廣懷感嘆,目前市場新料老料都很緊俏,價格堪比黃金。
從貢香到宮廷傢具
從古至今,民間對紫檀木的評價都很高,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説法。究其原因,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專家楊家駒告訴記者,屬於紫檀屬的木材種類繁多,但在植物學界中公認的紫檀卻只有一種,即“檀香紫檀”。其産地僅在印度南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成材大料極難得到。
紫檀最早被我國認識和使用始於東漢末期,當時它僅被作為一種香料由外邦進貢給皇室。直至唐代,紫檀才開始在宮廷器玩中嶄露頭角。據説,女皇武則天寵愛鸚鵡雪衣,雪衣死後,武則天命工匠為其製作了一副小巧玲瓏的紫檀木棺材並埋藏在禦花苑裏。明人李栩《戒庵老人漫筆》有載“唐武后畜一白鸚鵡,名雪衣,性靈慧,能誦心經一卷。後愛之,貯以金籠,不離左右……”説的便是這一段軼事。
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員周京南告訴記者,在日本正倉院,收藏着一件紫檀嵌螺甸五弦琵琶,據專家考證為唐代遺物,證明了當時的能工巧匠們已經能熟練運用紫檀木打造各種器物,證明紫檀在宮廷中的應用最晚也始於唐代。
到了元代,紫檀木成為皇宮中的建築以及傢具製作的重要材料。當時的元皇宮內,有一座構思奇妙、精工細構的“紫檀殿”,其所用的建築材料便是元世祖近臣亦黑迷失不遠萬里從印度南部馬八兒國帶回來的名貴紫檀木。也是在這一時期,我國古典文獻《南村輟耕錄》中首先明確出現紫檀木製成坐具的記載。
從香料到傢具材料,紫檀的木料價值在萬曆年間終於得以實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胡德生在其編著的書中寫到,“紫檀乃至所有的硬木傢具真正登上歷史舞&,是在明代的萬曆年間開放海禁、來自東南亞的高檔木材進入我國之後”。
紫檀清代最為“受寵”
在中國傢具發展史上,真正大規模使用紫檀木作傢具的是在清代。
由於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帝王的努力,清中期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對外貿易日漸頻繁,南洋地區的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地流入境內,給清代傢具的製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時,清初手工藝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和統治者的推崇,對紫檀傢具的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乾隆帝喜愛紫檀木,除了大量購進和製作紫檀傢具外,更親自把關設計。當時宮內聚集了應召入宮的廣州、蘇州、揚州等地能工巧匠,專為乾隆皇帝設計製造屏風、寶座、龍櫃、大案、多寶格、桌、椅、挂屏、插屏以及小作陳設等各類器物。
周京南告訴記者,他根據乾隆元年至乾隆六十年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統計出乾隆時期內務府造辦處購進的紫檀木總數量是700505斤,而從乾隆元年開始至乾隆六十年裏,內務府造辦處共用去紫檀木501949斤(以斤為單位,後面的兩、錢、分、厘計量單位未統計在內),紫檀木使用數量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由於國力強盛,乾隆皇帝幾乎配齊了皇宮、行宮、別署、園林所需的全部傢具。以致嘉慶之後,造辦處基本上不再製作新的傢具。
後八國聯軍侵華劫掠時,宮內傢具損失慘重,遂在清末製作了大批新傢具。目前市面上所見的清代紫檀傢具,大多是這個時期製作的,乾隆年間製作的紫檀傢具,極為罕見。在2012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成交的48件傢具中,僅有一件清早期的紫檀傢具。
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
一件紫檀傢具從設計到成型,凝結了許多工匠的心血和汗水。記者在宣明典居的工廠看到,傢具要經過開料、烘乾、選料,榫卯、造型、打平、倒棱角、粗雕、細雕,加固、組裝,刮磨、上蠟等多道工序方能出廠。
周京南説,傢具的價值不僅在於材料珍貴,還在於凝結了勞動者的心血,更是文化的映射。不同時期的傢具在設計、造型、工藝、雕刻等方面各具特色,反映出當時的國情、文化特徵,是當時人文風情和審美情趣的體現。他分析説,“明式紫檀傢具製作工藝精細合理,少雕琢,設計簡約,講究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權衡。而清代的傢具造型富麗華貴,重雕飾,繁複精美。這與明清兩代不同的經濟、文化和審美有關,是當時綜合國力和國情的體現。”
紫檀的高貴還在於不可取代的獨特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王世襄的《明式傢具研究》出版之前,紫檀傢具在古典傢具收藏界及各國大博物館的收藏名單中一直是排在第一位的。楊家駒告訴記者,紫檀木性穩定,不翹難裂,因其質地如緞似玉、色澤耀眼逼人、沉穆典雅而一直深受皇宮及達官貴人的賞識。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馮文土認為,古典傢具收藏是對過去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遺産的繼承,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保護好有限的珍稀木材,並在當代製作出有藝術價值的器物。更重要的是對古舊傢具中的精品進行研究和保護,使其承載的文化、藝術及科技遺産得到繼承和發揚。
紫檀身價一路攀升
由於紫檀極為名貴,且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其打造的傢具價格也居高不下。然而紫檀木在清朝中期已日漸匱乏,大件傢具用料幾近“彈盡糧絕”邊緣。隨着時間的推移,許多精美絕巧的傳統工藝品都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清宮紫檀傢具也不例外,其存世量日漸稀少,以致有專家認為,存世於今的清代紫檀傢具,其數量至多只有一萬件左右。
在最近幾年的國內外各類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些做工精巧、厚重凝華的紫檀傢具價格一路走高,動輒以上百萬上千萬價格成交。2011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蓮“慶壽”紋寶座成交價高達5750萬元,清乾隆紫檀龍紋禦案成交價達5520萬元。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乾隆時期寶座往往由乾隆本人親自審定紋樣,先製作蠟樣、木樣,經多次修改後,方由技藝超卓、經驗豐富的工匠們製作而成。經時代滄桑,完整傳世罕見。隨着紫檀傢具沉穆穩重的特性及其深厚的文化蘊涵逐漸為世人所重視,故而紫檀傢具價格一路攀升。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市場上對紫檀等傳統傢具的愛好和需求,實際上反映出現代國人在接觸多元化文化後,正本清源,真正認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偉大。正是這種文化意識的覺醒和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造就了目前紅木傢具行業的火爆消費需求。
■ 業內觀點
紫檀傢具滿足高端和個性需求
●姜恒夫,中國傢具協會傳統傢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紫檀是傳統紅木傢具材料的一種,從歷史記載可知,紫檀是皇家傢具的首選材料。經過歷史的洗禮和考驗,也證明了其材質的優良性。
傳承至今的紫檀傢具大多精雕細作而成,代表了古代傳統傢具的工藝水平,折射出該時期的歷史背景、雕刻水準、民風民俗、經濟文化等情況。不僅具備了實用價值、欣賞價值、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更區別於普通傢具的消費觀念,彰顯了消費者追求高端生活品質及個性化消費的特徵,是綜合品質和氣質的體現。而如今古典紅木傢具市場正朝着一種高品質、弘揚傳統文化、消費差異化的方向發展。
紫檀貨源短缺從清代開始
●楊家駒,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專家
現時檀香紫檀木材不但價格高,而且貨少。究其原因,是“CLTES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中已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非經産材國批准,很難出口。其實,不僅是現在貨源短缺,早在清代已有苗頭出現。
田家青在《清代傢具》中介紹,“從查閱清宮的資料來看,到乾隆去世時,紫禁城皇家造辦處大致上做了不下兩千件紫檀傢具;宮中的紫檀已所剩無幾,自此之後,基本無再動用,直到光緒帝親政和大婚時,才使用了一批來修繕和製作傢具。最後余料,有兩種傳説:一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全部用盡,另一説是袁世凱稱帝時用盡。”總體説來,紫檀木的來源困難,因此,提醒紅木愛好者,對市面上的紫檀木材和成品要特別注意其真偽。
紫檀價格20年漲了100倍
●李廣懷,廣州紫檀木業、北京李廣懷運通木材商行總經理
從1989年的2萬多元一噸,到現在一兩百萬元一噸,紫檀的價格在20年間漲了近100倍。不同規格的紫檀原料之間的價格差也在不斷拉大,目前做雕刻料的紫檀均價在50萬元左右,而做傢具的紫檀新料價格則在100萬到200萬元之間。由於目前紫檀原産國限制出口,市場幾乎已無新料進入,拆舊傢具所得的老料佔整個市場的30%。
由於紫檀成材周期長,15公分以上的木材,生長期都在100年以上,物以稀為貴,加上嚴格限制出口,自然抬高了價格。紫檀原料市場整體呈鋸齒形上漲,今年將出現輪迴性盤陣,預計在7、8月,紫檀原料的價格會出現暴漲,或將達到海南黃花梨的高度,投資者需要把握機會。
■ 藥用研究
紫檀有駐顏美容之效
●周京南,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員
遍查歷代醫書可知,紫檀入藥,或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有消腫止血之功效,可治療外科疾病。紫檀亦可用於治療皮膚科疾病,消除面部晦暗,有駐顏美容之效。可治療崩漏等婦科疾病,對青白赤游腫等小兒科疾病亦有治療效果。
紫檀還可用於治療內科疾病,對祛除腹內寄生蟲及神志疾病有效。紫檀用於外科疾患,一般採用外敷之法,而用於婦科血分之症時,則與其他中藥配伍內服。紫檀木的藥用價值也通過了現代醫學實驗的驗證。
中醫缺乏對紫檀的深入研究
●丁萬隆,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在民間和宮廷古籍中,有紫檀藥用價值的傳説和記載,比如在過去的記載中,紫檀可能有安神醒腦的作用。而在現代,由於紫檀不屬於我國中醫草藥的範疇,因而中醫醫學對紫檀研究較少,對其成分的分析和藥理分析也比較缺乏。
雖然紫檀的藥用價值存在於古籍和口口相傳中,我認為通過深究,或將能證明其在醫藥方面的作用。未來可能會在發掘其商業利益的情況下,對其醫藥價值進行探討和研究。
■鏈結
中國紫檀博物館
沿着長安街向東,在高碑店北側,有一座中國紫檀博物館。在這個全國政協委員、“紫檀雕刻”技藝傳承人陳麗華興建的私人博物館內,9569平方米的展廳內展示着陳麗華從各地收集到的300余件明清紫檀傢具,以及千余件由她旗下的工廠用20多年時間所生産出來的紫檀精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紫檀雕《清明上河圖》大插屏群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