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少外資銀行都爆出了理財産品巨虧的事件,有關外資銀行理財産品的質疑聲再度甚囂塵上。
與此同時,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外資行新發行的理財産品類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原本幾乎清一色發行“挂鉤型”“非保本”類産品的外資行現在也越來越多地開始發行保本型産品,有些外資行今年甚至停發了非保本型産品。
“激進派”披上“穩健保守外衣”
和中資銀行相比,外資行的理財産品一向以“高收益”吸引眼球。一年期的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動不動就能高達20%甚至30%,但“高收益”的外衣下卻是擋不住的“高風險”。
去年以來多家外資行頻頻陷入理財産品“巨虧”的漩渦之中,投資者因購買外資行理財産品而虧得“一分不剩”甚至還倒欠銀行的事件時有發生。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虧損的外資行理財産品大部分是結構性理財産品,這些産品發行的時間大部分是在2007年,且發行期限較長。産品主要挂鉤海外股票、基金、外匯,設計複雜,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因此頻現虧損。
普益財富研究員魏可指出,儘管外資銀行確實有一些結構性以及QDII産品存在虧損的情況,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這種全球性的系統性風險面前,包括中資銀行在內的各家銀行發行的QDII或投資於海外市場的結構性産品同樣無法擺脫虧損的命運。
“但中資銀行在發行上採取了盡量回避該類産品的策略,而外資銀行發行的絕大多數産品均為投資海外市場的産品,因此自然而然受到衝擊而産生虧損。”魏可説。
銀率網分析師狄麟麟&&,實際上,外資銀行在産品類型以及投資結構方面已經開始作出調整以應對市場出現的各種變化。過去以激進和高收益著稱的外資行,也正在為自己披上穩健保守的外衣。
“外資行也有很多産品適合一般的投資者,比如從2011年到期的外資銀行産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結構性産品的設計已經有了一定的改進,在産品設計中做了本金保證或部分本金保證的機制。”狄麟麟説。
發力保本型産品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外資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的數量在2010年和2011年年內均呈現逐季走低的態勢,並且2011年該類産品的發行數量與2010年相比進一步小幅減少。相反的是,保本型産品的發行數量整體上升。
從今年第1季度的數據來看,外資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的發行數量僅為36款,遠遠低於2011年同期的62款,更低於2010年同期的79款。
這主要是由於往年有發行過該類産品的外資銀行,普遍在今年大量減少該類産品的發行,東亞銀行和星展銀行更是停止了該類産品的發行。
此外,第1季度外資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産品共計253款,與2011年同期的251款相比基本持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成為外資銀行偏愛的品種,該類産品75款的發行數量與去年同期的70款相比略有增加,包括東亞銀行、法興中國在內的多家外資銀行在今年都增加了該類産品的發行數量。
“今年在保本型産品的發行上,各家外資銀行紛紛開始發力。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外資銀行在面對複雜的國際經濟宏觀形勢以及國內理財市場現狀的兩方面壓力下所做出的積極調整。”魏可説。
積極調整産品設計
除了發行數量和産品收益類型外,從理財産品挂鉤對象上也可以看出外資銀行的一些調整動作。
普益財富的季度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外資銀行發行的挂鉤匯率的理財産品增長迅速。並且在2011年第1季度和2011年第4季度達到兩個高峰,這兩個季度各發行了123款和231款該類産品。
據普益財富分析,挂鉤外匯的理財産品通常具有較完善的控制風險措施以及相應的對衝工具,因此銀行將其設計成保證收益型産品能夠比較好地保障客戶本金並實現預期收益。
挂鉤股票的理財産品是外資銀行偏好的另一個品種。但該類産品的發行數量在去年的第3、4季度有所減少,這和去年全球股票市場在下半年不確定性增大不無關係,而今年第1季度,挂鉤股票類産品又大幅反彈至57款。
普益財富指出,這主要是源於全球股市在第1季度表現好轉,各國家和地區主要股指均出現不同程度補漲。東亞銀行和星展銀行等都增加了該類産品的發行量,凸顯出在當前經濟增長放緩,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的情況下,外資銀行對此作出的應對和改變。
整體來看,在面臨近期不少産品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導致收益率偏低的情況下,儘管外資銀行遭受到不少批評和詬病,但是從産品發行數量以及産品結構上來看,各家外資銀行都在進行一些積極的調整。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外資銀行在面對國內各大商業銀行的激烈競爭下,仍然在努力採取措施改進産品以期更好地滿足國內投資者的需求。”魏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