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廣西南寧舉辦的2011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林産品與木製品展上展出的一套紅木傢具。記者 陸波岸/攝 |
680萬元的書房五件套、8000萬元的十件套組闔家具……近年來,隨着紅木傢具不斷受到市場熱捧,其價格也水漲船高。記者調查發現,昂貴的紅木傢具價格令消費者感覺如“霧裏看花”,同時,原材料減少、人才稀缺、行業造假纏身等因素正日益困擾着這個行業的發展。
天價紅木為何讓人霧裏看花
近日在廣西南寧市舉行的一場傢具展銷會現場上,一套標價為680萬元的“天下第一台”書房五件套紅木傢具引來眾多參觀者。而幾年前,同樣在這個地方展出的十件套組合紅木傢具標價曾高達8000萬元。據了解,標價幾十萬、上百萬元的紅木傢具為數眾多,就連一些小飾品也報價上萬元,甚至幾萬元,遠遠高於一般的傢具價格。
南寧市民趙勇對紅木傢具比較感興趣,曾多次到各大市場選購這類傢具,他發現紅木傢具標價高低相差懸殊,有的商家説解釋説是工藝不一樣,有的説是材質有差別,但這總是讓人感覺有些霧裏看花。
紅木傢具為何能賣出“天價”?
廣西紅木傢具協會秘書長李春貴介紹,紅木傢具的價格首先由成本決定,珍貴的木材需要數百年生長才能成材,有限的資源自然令“物以稀為貴”。記者走訪了解到,紅木傢具材質很有講究,根據國家標準,紅木的範圍確定為5屬8類、33個主要品種,而紅木是專指這些木料的心材,即樹木的中心、無生活細胞的部分,除此之外的木材製作成的傢具都不能稱為紅木傢具。
其次是人工成本日趨上漲。某紅木傢具集團南寧區總經理陸戈柳介紹,一般來説紅木傢具從設計到製作完成,至少需要一年多時間,而設計、木工、雕刻工藝等環節成本價格不菲。以一名雕刻工藝師為例,按每天工資500元、一年工作300天計算,一年下來僅此一項就得15萬元。這些都是促使紅木傢具近年來價格飆升的因素。
昂貴的價格還讓造假纏上了紅木傢具。業內專家介紹,目前市場上以次充好、摻假造假等行為一定程度存在。廣西林科院木材木製品檢驗檢測中心主任黃善忠介紹,不合格的紅木傢具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用非紅木、假紅木或利用一般的木材冒充紅木樹種;一種是用非紅木木材冒充紅木木材,這是較為普遍的做法。此外,還有利用相似的顏色冒充紅木進行銷售。
紅木傢具瞄上年輕群體
廣西東興市南森紅木傢具有限公司廠長晏立清説,一件傢具的雕刻內容、卯榫結構都包含着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因此國人對紅木傢具有一種情結。他認為,隨着生活的改善,文化需求將成為人們精神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紅木傢具是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因此成為大家購買的對象”。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紅木消費群體仍以中老年人為主,但隨着年輕人經濟實力的增強,紅木傢具也開始瞄上這一群體。
李春貴介紹,紅木傢具購買者主要分為兩個類型,一是收藏型,一是消費型,“收藏型要求對紅木知識比較懂,這種類型所佔比例並不是很高,大部分購買者屬於消費型,是為了提升生活質量。”
業內專家介紹,年輕人在接受新事物以及投資理財方面意識較強,於是具有紀念意義且能保值增值的紅木傢具便成為這一群體的目標。現在70後、80後也加入到紅木消費行列,消費人群年輕化趨勢明顯。
到東興市一家紅木傢具店選購傢具的80後藍女士説,家裏購買的一套小戶型房子最近在裝修,她想購買一些佔地面積、價位適中的紅木傢具,“紅木傢具存放時間長,並且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可以給下一代積累點財富。”
一些紅木商家正是敏銳地捕捉到市場的新變化,開始嘗試在製作工藝中添加新元素。廣西一家紅木傢具經銷商周艷芳説,以前的款式一般為倣造清明時期傢具,按照1:1的比例進行簡單仿製,“但現在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我們會在傳統紅木傢具中融合一些現代傢具元素,這樣年輕人更容易接受。”
廣西某紅木企業總經理廖建國説,一提起紅木傢具,很多人就會認為其價格動輒成百上千萬,從而對其望而卻步,其實紅木傢具是分很多等級的,普通等級的基本上很多年輕人都買得起,有的紅木傢具打個3.5折一套餐桌就一萬多塊錢,一般工薪族都買得起。
産業發展遭遇困境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廣西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紅木原材料及半成品加工、成品銷售集散地,國內80%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都通過廣西進出口,目前廣西有紅木生産企業、經銷商6000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交易額300多億元。
廣西紅木傢具協會秘書長李春貴説,廣西有從事傢具生産經營的企業5000多家,但至今都沒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紅木品牌,“品牌建設是我們廣西紅木傢具行業的一個最大軟肋。”
同時,用工困難也在困擾着這個行業的發展。據了解,國內目前有兩萬多家大大小小的紅木傢具生産企業,技術工人需求數十萬人,但目前缺工嚴重。
記者從一些紅木傢具生産企業了解到,目前從業的雕刻技師,一部分來自職業學校雕刻專業,而大部分則採取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培養模式。一家紅木傢具加工企業的雕刻技師王新軍告訴記者,在他們工廠,大家幾乎都是跟着師傅一點點學過來的。業內人士介紹,傳統的培養模式效率不高,雕刻技術培訓機構很少,人才稀缺將長期困擾紅木傢具行業。
李春貴認為,當前紅木行業除了品牌匱乏、用工困難外,原料困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他説,我國紅木主要來源於東南亞國家,但近年來受到紅木原材料進口限制影響,企業引進上等紅木木材越來越難。
晏立清説,近幾年來,東南亞國家如老撾、柬埔寨對生態保護越來越重視,對木材砍伐的限制也越來越嚴格,紅木原料來源面臨着減少的窘境。業內專家認為,為解決材料越來越匱乏的困境,一些不錯的材質也可以與紅木相媲美,從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擴大紅木傢具的樹種範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