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2年,黃金價格的急漲急跌,除了給善於把握機會的主動投資者創造了獲利機會,也讓銀行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今年前4個月,各家銀行發行的黃金類理財産品大幅增加,使得該類産品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投資者的視線中。
發行量大增
根據普益財富發布的統計報告,今年1—4月份,銀行發行的黃金類理財産品(包括直接投資於黃金、挂鉤黃金價格或相關資産的理財産品)達到47款,其中第1季度發行33款,與去年同期的9款相比增幅高達267%,該報告同時顯示,今年1—4月份發行的黃金理財産品的總量已經遠遠超過2011年全年發行的29款。
問及市場上緣何會出現這麼多的黃金理財産品,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對記者&&:“主要是因為今年市場震蕩幅度增大,銀行看到了其中的投資機會,頻繁波動的金價是推升這類産品發行的原動力。”
儘管總的發行量大增,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類産品多為挂鉤型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以前的“發行大戶”總是外資行居多。但是在今年的黃金理財産品發行大潮中,中資銀行在黃金類理財産品上的“發力”成為推動該類産品發行量猛增的主要動力,普益財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黃金類理財産品的發行主力是外資銀行,5家外資銀行共發行了19款産品,在發行總量中的佔比超過六成。今年的情況則大有不同,1—4月份,5家中資銀行發行黃金類理財産品的數量達到40款,佔比達到86%,而3家外資銀行總共僅發行了7款該類産品。
收益表現平平
在大眾的印象中,但凡是結構性産品,其收益率一般都較普通理財産品高,這也是投資者願意購買這類産品的原因之一。但是從目前來看,今年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的黃金理財産品,卻並沒有在收益率的“擂&”上獲取勝利。
截至5月17日,普益財富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有36款黃金類理財産品在1—5月到期,整體來看,這類黃金類理財産品整體表現平平,據葉林峰介紹,這類産品實現的高收益也僅在5%左右,很多産品由於對金價走勢判斷失誤,其最終收益率甚至不足4%。“與普通銀行理財産品相比,黃金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優勢並不明顯。”記者根據財匯資訊提供的數據進行統計發現,目前的市場上,投資期限在1—3個月的投資於固定收益品種的理財産品,其預期收益率普遍處於4%—5%之間。故而黃金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並無優勢可言。
具體來看,以産品收益情況較好的工商銀行為例,發行的全部黃金類理財産品均為消極看漲型,其特點是設定一個較高的觸發價格(通常在2000美元附近)。“由於該行1—5月到期的産品最早於去年年底開始運作,而在最近的半年裏國際金價始終位於2000美元下方,因此該行的12款黃金類理財産品全部實現約4%—5%的較高收益。”葉林峰&&。
“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和目前這類産品的設計結構有關。”葉林峰解釋,“以前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多為不保本且浮動收益型産品,故而銀行在産品設計時,就可以將更多的資産配置成風險資産以博取高收益。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客戶的風險偏好都較小,銀行在産品設計上趨於保守。”
這一觀點也獲得了某銀行理財師的認同,他指出,今年發行的黃金理財産品大多為保本保收益的類型,在具體的資産配置上,銀行起碼配置了95%以上甚至更多的資金去做保本投資,“剩餘的資産比例太少,能博取的高收益必然有限。”而且從這類産品的發行期限來看,據葉林峰觀察,亦多為中短期類型的品種:“大部分産品的投資期限都為40天、60天或者90天,與以往動輒半年或者一兩年期限的産品相比,投資期限的縮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類産品獲得高收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