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與傳承要做活物不做文物
2012-05-15   作者:孟一 王德琬 李富榮 徐月強  來源:大眾日報
 
【字號

  編 者 按

  濟寧擁有豐富的“非遺”項目遺存,形態涵蓋傳統藝術表演、民俗活動、口頭傳説、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諸多方面,有1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36個省級項目,163個市級項目,可謂各具特色。
  為深入了解濟寧“非遺”項目的生存現狀,《濟寧新聞》於去年12月13日推出了“關注非物質文化發展現狀”欄目,並陸續刊發了關注魯錦、四平調、孔府菜等“非遺”項目系列稿件,就普遍存在的發現不夠、挖掘不深、傳承受限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受到廣泛關注。
  今天為本組報道做個小結,希望本報的拋磚引玉能引來更多人一起探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好做法好經驗,進而摸索出適合個中項目未來發展的好路子。
    近年來,濟寧“非遺”保護與傳承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不僅打出了楷雕、魯錦等品牌,更使微山端公腔、鄒城陰陽板等幾近消亡的項目重新煥發生機。然而,一些深層次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如何攻堅克難為“非遺”傳承與保護鋪平道路,成了相關部門、專家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

  與時間賽跑的“非遺”搶救戰

  為全面、有效地推動全市“非遺”保護工作,濟寧市於2006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非遺”項目“搶救戰”。保護中心才剛成立就展開了“不留死角”的“非遺”普查,歷時三年多,先後蒐集到線索一萬兩千余條。
  “説‘搶救’一點都不誇張,我們必須要跟時間賽跑。”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樊雲松説,“搶時間蒐集信息只是保護和傳承‘非遺’資源的第一步,後續的建檔、保護、政策資金同步扶持才是工作的重點、難點。”
  此後,相關部門對濟寧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保護現狀與存在問題進行了記錄分析,創建起了文獻和影像資料庫。
  樊雲松介紹,“普查工作完成後,濟寧文化部門又抓緊編纂了《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集粹》系列叢書,詳細記錄了傳統戲劇、民俗、傳説等100余項‘非遺’項目。”據了解,濟寧的保護傳承工作還不只停留在市級層面,考慮到“非遺”項目多、分佈廣,各縣市區又分別成立了縣級保護中心,實行市級督導、屬地管理。
  “濟寧的‘非遺’工作雖然做得很細緻,但項目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一直存在。”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成積春説,“再加上相關法律的缺位,專業人員匱乏等問題,濟寧‘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切不可盲目樂觀,而應居安思危地穩步前行。”

  “兩條腿走路”找出路

  “兗州花棍舞是濟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曾在兗州農村廣泛流行。”兗州市文化館館長李丹介紹,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花棍舞傳承瀕臨消亡邊緣。“我們通過項目傳承人挑選出一套簡單易學的動作傳授給群眾,傳播載體就逐步擴大了。”如今,在兗州有群眾花棍隊伍一百餘支,“非遺項目”逐漸成為喜聞樂見的健身方式。
  對此,有專家在兗州探尋花棍舞本源時&&:這種轉變雖擴大了影響面,但如果連原有的表演形式都找不到了,那保護和傳承又從何談起呢?
  同樣的問題,廣西師範學院文化學者謝暉教授表達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什麼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保護形式?首先是發展的保護,求變是為適應社會需要。其次則是融入性保護,如果百姓願意參與其中,保護和傳承才能獲得堅實保障。”
  業內人士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探討一直呈兩派激辯之勢:一派強調最大限度地保持項目原貌,抵制生産化運作;另一派則提倡求變創新,提倡進行生産性保護,參與市場運作。
  “現在就是在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加大宣傳力度和適度産業化運作,讓百姓先和身邊的‘非遺’項目‘混個臉熟’;另一方面則是保證項目的原汁原味,不盲目地搞産業化。”樊雲松説。

  堅持“活體性”保護

  “非遺保護與傳承是流態和具有‘活體性’的,不能將其局限在特定環境中分析。”曲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胡勇告訴記者,“‘活體性’保護包含兩層面意思。一是‘非遺’工作可借助傳媒力量將靜態保護與動態傳承相結合;二是文化保護方式的動態衍進,既要變革認知,又要更新方法,讓‘非遺’更符合時代發展需求。”
  針對尼山硯、楷木雕等市場狀況較好的項目,曲阜經過細緻調研決定開展了生産性保護,不僅將他們打造成收藏和饋贈佳品,點亮了曲阜“非遺”的金字招牌,更有效帶動了金龍閣、御書房、春秋閣等一大批優秀文化産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並逐漸衍化為文化産業建設中的重要力量。
  “‘非遺’是活的,不能將‘保護’單純地理解為放進博物館或劇團。”樊雲松對記者説,“如果‘非遺’項目都進了研究機構或博物館,讓普通百姓望塵莫及,不利於文化回流到社會的文脈之中。”
  為使“非遺”保護傳承的活體性需求轉化為文化部門的活體性管理,下一步,濟寧將完善傳承人保護措施,保護項目最自然的狀態。今年,濟寧還將參加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讓本地代表性的“非遺”項目走出去。
  “濟寧‘非遺’項目點多面廣,希望它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要成為文物被搬進博物館,而是適應社會需求,盡可能地在新時期依然發光發熱。”成積春&&。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非遺:要開發更要傳承 2012-01-30
武漢開賣首批“非遺”産品 2012-01-06
國家非遺項目"玉田泥塑"有人繼承 2011-08-12
“非遺”拍賣 蒙鑲奪魁 2011-06-17
全國首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精品拍賣成交額達531萬元 2011-06-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