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的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到期100%本金保障這兩大華麗麗的數據足以刺激投資者的敏感神經。能勾畫出如此美妙圖景的投資品種,自然是結構性理財産品。它在展示預期收益時如天使般討人喜歡,但也能在瞬間化身魔鬼,讓投資者傷痕纍纍,至今糾紛不斷。
由於能滿足投資者“保本兼投機”的心理,結構性産品經改頭換面後,正欲捲土重來。雖然避免了大比例虧損的厄運,但依然難改其風險大的特性。在一季度到期的銀行理財産品名單中,絕大部分獲得較低收益甚至零收益的産品,依然來自“結構性”家族。
如何選擇這類讓人既愛又怕的産品?東亞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的提醒,不失為一個好的建議:投資者在選擇這類産品時,不能被高收益所蒙蔽,首先要看清是否保本;其次弄明白挂鉤標的、基礎資産等狀況。
黑榜常客
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原理是將資金分為兩部分,分別用來購買固定收益類産品和衍生工具。對於投資者來説,這類産品的吸引力在於:實現保本或部分保本的同時,還玩把心跳,博得更高收益。
前述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可達近15%的産品來自滙豐銀行,目前它已經悄然升至最近發行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排行榜首位。
緊隨其後也是來自外資銀行的結構化産品星展銀行正在銷售的2012年星利系列1218期13個月澳元幣結構性投資産品,預期最高收益率是11%。
這種結構性産品發行為外資行把持的現象,並不奇怪。這類産品原本就是外資行引進的“舶來品”。中資行在結構性理財産品中嵌入的期權,多數不是自己開發和設計的,需要同外資機構進行“背對背”的平盤交易。
即便如此,想摘下近15%的收益果實並非易事。
滙豐銀行的這款産品最終收益得看三隻能源行業股票的眼色行事,它們分別是中國海洋石油、英國BP公司、法國Total公司。
産品成立後,銀行就會確定這三隻股票的初始價格。購買産品的投資者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裏,主要任務就是跟蹤這三隻股票的價格走勢幅度,看其每日平均的表現水平是否等於或高於票息觸發水平的130%。
最理想的狀態是,每日表現水平始終低於130%,並且最終的表現是129.99%,那麼就獲得年14.995%收益率。當然在每日表現水平始終低於觸發水平的前提下,倘若不幸最後那天表現低於101%,比如僅有90%,那只可能獲得可憐的1%的收益率,這也算是銀行給客戶的一點安慰。
事實也證明,高收益往往都是浮雲。
一季度到期的銀行理財産品中,絕大部分零收益、獲得較低收益産品都是來自結構性産品家族,其中零收益就有4款。這些收益不如意的産品,挂鉤標的多為黃金、匯率、股票、大宗商品、指數。在一季度全球經濟形勢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它們難逃厄運。
招商銀行的焦點聯動系列之滬深300股票指數表現聯動理財計劃成立於2011年3月,期限為一年。産品的觸發價格,設定為滬深300股票指數的期初價格乘以1.09以後的數值。
一年內,每隔3個月便設定一個觀察日,只要在任意的觀察日,滬深300股票指數大於或等於觸發價,那麼投資者便鎖定7%的年化收益率。
倘若不幸在4個觀察日裏,都沒有發生前述情況,最終只獲得0.4%的微薄年化收益率。事後反觀,滬深300股票指數在2011年3月的點位一直成了投資者心中的夢,這款産品的投資者最終只拿回0.4%的收益。
陳柏軒&&,對於預期收益率達雙位數以上,並且設計為保本類型、期限較短的結構性産品,已經有較大賭博的心理。
説明書更透明
作為第三方理財機構的高管,上海帆茂投資副總經理黃昊傑也時常接到客戶諮詢選擇結構性理財産品事宜。他的客戶購買金額在100萬美元左右,但主要選擇在香港市場購買,因為當地金融機構提供的産品針對性更強。
要準確選擇結構性産品,就應當先了解其設計原理。一般來説,銀行募集産品後,將本金投資於債券、貨幣等固定收益市場,以此來實現保本的資金,同時將利息部分用來購買衍生産品,博得更高的理財收益。
為了讓投資者更清楚産品設計結構,一些銀行對産品説明書的披露開始變得更“透明”。比如,杭州銀行正在運行的“幸福99”1211期(結構投資型)個人理財計劃規模為2.9899億元,其對資金分配有進一步介紹:2.9599億元購買債券産品作為基礎資産來獲得固定投資收益,300萬元作為衍生交易保證金,用於投資人民幣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等金融衍生資産以獲取浮動投資收益。
從條件設置來看,結構性産品可以分為看漲、看跌和區間波動型産品。工行最近推出的2012年高凈值挂鉤黃金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産品CN1M1212正是典型的看跌型産品,挂鉤標的是銀行間電子交易系統(EBS)公布的黃金兌美元成交價,設定的挂鉤標的邊界水平為1900美元/盎司,如果始終保持在這個邊界水平之下,則獲得4.2%的收益,否則僅有1.40%。
保本重回主流
總的來説,陳柏軒建議投資者在購買前,應該想清楚三個問題。首先要看産品是保本還是部分保本或非保本型,三者的風險排序是從小到大。這一看似很容易理解的建議背後,包含着無數投資人的辛酸經歷。
近些年來,從金融危機引致的産品巨虧糾紛中吸取教訓後,結構性理財産品增添了新的面孔,産品設計趨向穩健保守風格,保本、部分保本類産品更豐富。
今年一季度,提供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的銀行僅有滙豐、廣發銀行、恒生、渣打、杭州銀行和星展銀行,且産品數量佔比很小;而保證收益型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眼下是市場的主流。譬如上周發行的10款結構性理財産品中,8款是保證收益型、2款是保本浮動收益型。
其次是不能被較高預期收益所蒙蔽,要弄明白整個結構産品的組成。
黃昊傑則詳細解釋,對挂鉤標的對象比較了解,能夠自行判斷目前這類資産的價格處在何種位置,風險程度如何,這也能避免被銷售經理誤導。
第三個提醒是,由於衍生工具部分涉及較為複雜的結構設計,投資人一般也較難理解,上述兩位業內人士均建議投資者盡量選擇結構簡單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