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27日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黃花園”住宅區的900名居民來説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這天上午,正在丹麥訪問的英國王儲查爾斯在丹麥王儲腓特烈的陪同下一起探訪了這個節能、低碳、環保的“綠色小區”。這個小區經過綠色節能改造之後,已經從過去一個社會問題嚴重的“貧民區”成功轉變為都市綠色生態住宅區。 有着432套住宅的“黃花園”小區距離哥本哈根市中心約5公里。小區最初建於1964年到1966年間,為了滿足當時城市住房的迫切需求,小區的建築採取了典型的預製式結構,把事先製造好的混凝土構件(如梁、板、柱)在現場進行組合安裝,建成住宅。這種建築方式的特點是施工速度快、建設工期短並且節約勞動力。經過幾十年的使用,住宅區內的建築破損嚴重,能源浪費巨大,居住環境日益惡劣,並且小區內聚集了很多有社會問題的住戶,很多人對這個小區嗤之以鼻。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該小區的房屋管理公司痛下決心,決定對這裡進行全面翻新改建,並且在翻新過程中融入綠色設計元素,採用最新節能環保技術。小區改建後煥然一新,區內還設有幼兒園和老人院,很多丹麥家庭紛紛申請入住,管理方對不同收入和各個種族、階層的申請者一視同仁。如今的“黃花園”居民區接納了各個年齡層和不同經濟階層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社會平等、融合與和諧。 小區內的幼兒園根據“歐洲被動房屋標準”而建設,建築外墻經過特別的加厚,隔層厚度為425毫米,屋頂和地板厚度為450毫米,可有效保溫隔熱,與普通房屋相比,能節省50%的能源消耗。此外,幼兒園還採用“綠色屋頂”設計,在屋頂上種植綠色植被,利用天然雨水澆灌,減輕了小區排水管道的負擔。 幼兒園孩子們的歡笑聲也為處在同一小區的老人院裏的老人們創造了一種生活的氣息和生機勃勃的氛圍。這裡老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綠色健康。據小區老人院院長赫勒 克裏斯蒂安森介紹,老人院79%的飲食來自有機食品,更加注重健康和生態。老人院設有公共活動中心,居住在這裡的老人每人都有獨立的房間,可以擺放自己喜愛的傢具。 “黃花園”小區在翻新改建過程中不惜重金。據了解,小區改建投資在每套公寓上平均花費了100萬丹麥克朗(1丹麥克朗約合1.11元人民幣),基本上是修建一個全新小區的一半的資金量。改建資金大部分來自於丹麥建築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為修建社會性住宅提供資金。而其餘的資金則來自住戶房租租金上漲的收入。 綠色住宅並不意味着住戶的總支出會明顯增加。雖然租金有所上漲,但由於採用了綠色技術,小區能源消耗降低,取暖費有了大幅下降。自1966年就住進該小區的居民梅特 帕克納介紹,小區改建翻新之後,她的房租每月上漲了500克朗,但取暖費每年卻下降了約5000克朗,支出只略有增加。小區在實現環保節能的同時,住戶的居住環境和舒適度有了大幅提高,物超所值。 丹麥能源和氣候大臣馬丁 利德高告訴新華社記者:“像‘黃花園’住宅區這樣的綠色改建工程,對於環境和住戶的‘賬單’都有益。”利德高認為,城市綠色生態住宅的改建工作,一方面可以通過隔熱保溫技術來提高新建築的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利用集中供熱系統中的廢水,而在能源供給上則可以考慮使用可持續能源。通過全面、綜合利用各種最新的節能環保技術,丹麥將逐步將境內老舊住宅小區全部改造成綠色生態住宅區。 利德高説:“丹麥在這方面最重要的經驗是,我們不應該在選擇低碳、環保還是暫時的經濟性之間猶豫,我們需要進行在經濟上、建築上以及美學上都具吸引力的綠色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