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型巨虧遭討伐 外資行稱理財品8成盈利
2012-04-24   作者:  來源:東方網
 
【字號

    多位受訪者在提及是否會考慮購買外資行理財産品的時候,&&“不太了解,不願嘗試。”
  渣打銀行相關負責人透露,去年渣打中國共發行理財産品354款,在到期的254款産品中,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有235款;虧損産品僅為3款。
  去年開始,一直頭頂理財“光環”的外資行,被接二連三的質疑拉下神壇。
  “渣打銀行理財品一年虧八成、花期銀行某系列理財産品自成立之初至今累計收益率低至-50.17%,居虧損前列……”從2011年至今,外資行的理財産品巨虧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多家銀行遭投資者投訴,更有銀行被投資者訴諸法律。
  一方面是自詡投資理財經驗“名聲在外”,另一方面卻是不斷見諸報端的“憤然控訴”,在充斥媒體的質疑聲中,外資行的真實面目,似乎被漸漸掩蓋。
  據銀率網不完全統計,2011年外資行共發行922款銀行理財産品。在銀率網統計的公布到期收益的320款理財産品中,2款負收益,14款零收益,38款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這表明,去年外資行理財産品八成獲得正收益。
  “目前虧損的外資行理財産品大部分是結構性理財産品,這些産品發行的時間大部分是在2007年,屬於發行期限比較長的産品。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另一方面挂鉤海外基金,設計比較複雜,因此會出現很多虧損的情況。”分析人士指出。
  “很多質疑外資行的理財産品,尤其是那種出現了巨虧的理財産品,都是風險系數很高的産品,適合的人群也是高風險的人群。其實,外資行除了這些産品以外,還有很多適合不同人群的産品,收益率也不錯,主要是要根據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來推薦購買理財産品。”一位外資行的理財顧問告訴記者。
  渣打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2011年渣打中國共發行理財産品354款,在到期的254款産品中,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有235款;到期産品中,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為7款,其中虧損産品僅為3款,其餘為無預期收益率産品。

  記者體驗:外資中資“味不同”

  “我們銀行主要是更傾向於客戶整體的財富管理和資産配置,有保本的産品和非保本的産品。在此之前我們會對您的風險投資進行測評,然後根據不同的風險收益能力,來給您推薦産品。”一位外資行理財顧問對本報記者説。
  記者同樣走訪了幾家中資行,二者不同之處在於,中資行的理財産品大多以“穩”字當先,“我們這款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是5.1%,雖然不承諾保本,但是我們的産品是以給央企的貸款為主,而且我們做了那麼多期,都沒有出現過問題,所以收益率方面您不用擔心。”
    而外資行更多的強調資産的分配和風險分擔,“我們也有很多基金的産品,除了保本的以外,如果您有20萬的話,我們就建議您配置幾款産品,包括配合非保本的産品,但是這樣的産品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決定收益率,有一定的風險,但是高風險背後是高收益。就如中資行的很多理財産品,去年大概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對於對抗CPI的作用並不是很大。”花旗銀行理財顧問告訴記者。“當然前提是我們會先給您做風險評估,了解您的風險承受能力,然後再給您推薦産品。”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産品中心王增武博士認為,中外資銀行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相比之下,外資銀行設計的産品以高風險、高收益為主;中資銀行設計的産品除了佔據少數比例的證券投資基金類産品以外,以風險較低、收益穩健為主,這是由於外資銀行與境外機構關係密切,可以做一些對手交易,中資銀行在發行固定收益類産品上也有先天優勢。

  媒體炮轟:外資行堪稱“絞肉機”

  從去年開始,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和東亞銀行等多家外資行的理財産品開始遭遇接連不斷的質疑,“負收益”、“巨虧”等斥責屢見報端。
  雖然有媒體曾就虧損的原因進行過客觀的分析,可依然難以抵擋鋪天蓋地的負面消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很多投資者在聽到外資行理財的時候,都&&出疑慮。“現在爆出的那麼多虧損的案例都是外資行的,所以我還是穩妥一點,選擇中資行的一些收益率比較有保證的理財産品比較好。”一位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告訴記者。
    多位受訪者在提及是否會考慮購買外資行理財産品的時候,&&“不太了解,不願嘗試。”
  據銀率網統計,2011年到期的外資銀行理財産品,虧損較嚴重的均為結構性産品。目前市場上曝出外資銀行涉及鉅額虧損的産品一類為Accumulator(累計期權)類産品。購買這種産品的投資者主要為機構以及資産凈值較高的個人投資者(如私人銀行的客戶),而在外資銀行的零售業務部門,這類産品並不常見。這類産品的虧損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來自於市場。另一方面在於産品的設計本身。
    另一類為QDII産品,主要投資於海外基金,目前媒體報道中提到的這類産品虧損主要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上所見到的大部分海外基金是開放式的,在市場下跌時是可以止損的,而這類産品鉅額虧損的原因在於沒有及時止損。
  第三類産品為結構性票據産品。這種産品主要投資標的為海外基金、指數、股票等,但是這類産品必須到期或達到觸發條件才能提前終止。在市場單邊下跌的情況下,如果産品沒有設計止損機制,會加大投資者的損失。
  一位外資行的理財部門相關負責人也&&,在外資行出現虧損的理財産品當中,主要為非保本與股票市場挂鉤的結構性産品,該産品由於風險系數比較高,在劇烈波動的市場環境下,可能出現表現不佳的情況。而這樣的産品適合風險承受能力高,有高風險投資經驗的投資者。
  “外資行還有很多産品適合一般的投資者,比如從2011年到期的外資銀行産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結構型産品的設計已經有了一定的改進,在産品設計中做了本金保證或部分本金保證的機制。”銀率網分析師&&。

  外資行正名:莫盯個別“錯題”

  “2011年渣打中國共發行理財産品354款,在到期的254款産品中,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有235款;到期産品中,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為7款,其中虧損産品僅為3款,其餘為無預期收益率産品。”渣打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透露。
  在談到近期渣打銀行理財産品遭受質疑的問題時,他&&,我行部分理財産品表現不佳,大都是由於金融危機時因為市場下跌形成的。這類由於資産價格波動導致的投資價值變化風險稱為市場風險,是由市場因素而非一家金融機構所決定的。該類市場風險已經在客戶簽署的相關法律文本中予以明確和全面的披露。
    “當然,作為一傢具有150多年在華經驗的金融機構,即便是在市場波動較為劇烈的環境中,我們也始終不放棄為客戶尋求更完善的財富管理方案”上述人士&&。
  “在每款理財産品推向市場之前,我們會仔細評估其潛在收益和風險,只有在明確收益和風險趨勢的情況下,産品才會發售。在銷售環節,我們也會通過科學、嚴密的流程確保客戶所能夠購買的産品是與其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是相適應的。然而理財産品如果投資於一些高風險的市場,收益會收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他説。
  該人士&&:“2011年,以QD産品為例,我行發行了約62款QDII産品,包括基金、結構性票據和債券。目前有34款QDII産品到期,其中94%以上都錄得了兩位數的年化收益,最高一款收益為33%,不僅遠遠跑贏了CPI,更與低迷的A股市場形成鮮明對比。而100%保本及90%保本的市場聯動系列亦是捷報頻傳,2011年發行的産品目前有219款到期,90%的産品均達到了預期最高收益。”
  一位研究外資行的業內人士透露,在經歷了金融危機以後,外資銀行並沒有改變産品銷售策略,繼續以挂鉤國際大宗商品、匯率、股指等標的的理財産品為主,這些産品多以高於中資銀行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攬客,但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情況仍然屢屢出現。“但是,從2011年年初開始,外資行也開始了自己的探索和改變,部分産品已經有了保本或是最低收益率的設計。原來挂鉤海外基金産品設計較為複雜的問題,現在也開始探索産品設計的明朗化。”
  普益財富2011年年度報告顯示,以年末凈值計,渣打銀行“開放式黃金指數人民幣UTSN003”QDII産品以累計收益率117.84%拔得頭籌,花旗和東亞也各有數款産品收益率超過30%。

  專家把脈:各自把好各自關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分析&&,任何的外在表現都有其內在的深層原因。一方面我國監管部門對於銀行理財的監管不夠,另一方面則與外資銀行急於跑馬圈地而忽視風險控制有着很大的內在&&。
  也有分析人士&&,目前銀行理財市場上仍然存在諸多的不規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監管層治理銀行理財亂象的同時,在銀行自查自身問題的同時,作為投資者,也應該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基本的評估,並且在這個風險承受範圍之內評估。“高收益的産品必然伴生高風險,大多數銀行在購買理財産品之前都有一個風險評估的報告,如果不顧自身可承受風險的能力而盲目追求高收益,出現巨虧,投資者自身也有難以推卸的責任。”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外資行提前還貸需收取還款金額3% 2012-04-12
我國今年外資行外債規模240億美元 2012-03-29
外資行理財遭質疑 發保本品轉型 2012-03-29
多家外資行首套房貸實施九折優惠 2012-03-20
寬限期一過 外資行集體高息攬儲 2012-02-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