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近年來業績做得非常出色,卻遲遲轉換不成規模效應。”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場總監日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訴苦”。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證券市場熊長牛短,股票型基金賺錢效應難以顯現,“相對收益”的理念受到市場考驗。 受到新基金募集資金難影響,如何通過産品設計形成有效攻勢,已經成為不少基金公司重點考慮的問題。僅從年後來看,一些基金公司已經開始繼續深耕産品線,在打造優勢品牌的同時,推出一些適合“本土投資傾向”的産品,“絕對收益”概念産品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基金公司熱推“絕對收益”
昨日證監會最新披露的《基金募集申請核準進度公示表》顯示,南方基金在4月11日分別上報本息1年期絕對收益債券型基金,和本息3年期絕對收益債券型基金。這也是公募基金行業首次將“絕對收益”寫入基金名稱。 就在近期,南方基金旗下第二隻純債債基——南方金利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開始發行。作為國內首只不投資可轉債的中長期純債基金,主推的也是“絕對收益”概念。 在上周申報的基金中,除了直接把“絕對收益”寫入名稱外,國泰現金管理貨幣市場基金、廣發雙債添利型基金和中銀保本型基金,也均是固定收益産品。 而在此之前匯添富基金申報的理財30天、60天和90天債券型基金,以及華安基金申報的月月鑫、雙月鑫、季季鑫短期理財債券型基金等,在産品設計和名稱包裝上,也頗有類銀行理財産品的意味。 實際上,銀行理財産品無疑是公募基金最為垂涎的一部分市場份額,由於目標投資群體集中,銀行理財産品去年以來“爆發”,對公募基金造成衝擊。 根據2011年第三季度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報告,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表外銀行理財總額增至3.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存款總額的4.2%、居民存款總額的9.7%,且較2011年初有9275億元人民幣的增長。根據信託業協會數據,銀信合作産品總額在2011年年底達到了1.7萬億元人民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南方基金最新申報的兩隻絕對收益基金並非首創,投資目標中強調絕對收益的基金有華夏回報、華夏回報二號和申萬菱信盛利強化配置混合,其業績基準均為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數據顯示,華夏回報的歷史倉位調整相對靈活,最高倉位不超過80%,屬於風險收益中等的品種。盛利配置契約規定股票倉位不高於45%,該基金在保守配置型基金中長期保持偏低的持倉。從中長期的表現來看,這幾隻基金的業績都相對一般。 “在A股市場上做單方向投資幾乎不可能實現絕對收益,而對於基金而言,要實現絕對收益就更難了。”深圳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指出。 也是基於這一原因,這幾隻所謂的“絕對收益基金”,業績並沒有表現出絕對收益的特徵,而與相對收益基金類似。在牛市裏能夠隨着市場上漲,但是在熊市裏也無法避免不了虧損。
産品創新搶灘市場份額
基金公司在絕對收益上大做文章的背景,是國內公募基金行業一直主張的“相對收益”概念仍然難以深入人心並取得投資者的認可。在A股牛短熊長的背景下,“相對收益”概念的市場似乎越來越小。 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指出,市場熱情持續處於低位,倒逼基金公司設計出更多更適合本土投資傾向的産品,或許對行業産生有利的引導。記者了解到,即使在證券市場成熟的美國,近年來部分共同基金也引入了對衝基金的投資策略,推出了絕對收益基金。 以2011年為例,統計數據顯示,基金公司去年鉅額虧損超過5000億元,但由於基金規模的下降並不劇烈,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下降不多,在這一背景下,公募基金市場信任度幾乎觸及冰點。有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不少公募基金首募規模中的四成左右來自幫忙資金,這一數據雖然未得到相關基金公司認可,但也反映出目前新基金髮行的現狀。 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該公司也有意推出類似的基金産品,目前設計和推廣工作正在研究過程中。而且這一類型的産品也更受銀行人士青睞,北京某大型商業銀行理財經理&&,絕對收益産品頗受一些投資者歡迎。 然而也有基金經理認為,在做空機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目前的絕對收益概念只是個噱頭,並不能複製美國共同基金的案例,“從投資策略上來看,美國共同基金可採取對衝基金的投資策略,而目前國內公募(偏股型)基金對衝手段還不充分,並不能確保取得絕對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