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場持續低迷的2011年,基金業盈利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低。 根據財匯統計數據,截至4月16日,在披露財務數據的22家基金公司中,去年的凈利潤總和為25.567億元,除去2010年來新成立的4家基金公司,其餘18家基金公司凈利潤為28.314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8.552億元或23.2%。
具體來看,除了招商基金、建信基金、金鷹基金和民生加銀等4家基金公司凈利潤好於2010年外,其餘18家基金公司均出現下降。其中行業老大華夏基金的凈利潤由2010年的10.064億元降至6.674億元。
華夏基金受制新品停發
作為基金業老大的華夏基金,由於受制於近兩年停發新産品,去年凈利潤跌破10億元,使得基金公司徹底告別10億元盈利俱樂部。 根據華夏基金第一大股東中信證券發布的2011年報,截至2011年12月31日,華夏基金總資産為29.73億元,凈資産23.45億元,營業收入28.4億元,利潤總額8.851億元,凈利潤6.674億元。 相比於2010年,華夏基金2011年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分別下降了5.7億元、4.03億元和3.39億元,下降幅度分別為16.72%、31.23%和33.68%。 資料顯示,基金公司凈利潤首次突破10億元是在2007年。根據財匯統計數據,博時基金2007年的凈利潤達到了12.759億元,此後連續三年均有基金公司的凈利潤在10億元以上。 這些基金公司具體為,2008年是華夏基金和博時基金,凈利潤分別為12.244億元和10.948億元,此外凈利潤接近10億元的易方達達到了9.5億元。2009年和2010年均僅有華夏基金一家,其凈利潤分別為11.083億元和10.064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華夏基金凈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低迷市場帶來規模縮水的同時,由於此前股權問題使得監管層停止華夏基金新産品的發行,這對於依靠規模生産的基金公司而言,在收入上帶來了直接的影響。 與此同時,華夏基金則依舊保持擴張。根據中信證券年報,截至2011年年底,華夏基金的員工共計為764人,比2010年底增加了69人,增加幅度超過10%。
次新基金公司全線虧損
如果説華夏基金還能靠存量規模賺取利潤,那麼對於新近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而言,由於沒有收入或者受限於規模收入很少,帶來了鉅額虧損,這也給股東和經營層均帶來了負擔。 根據財匯統計數據,在上述22家基金公司中,共計有8家基金公司出現了虧損,其中的4家基金公司即為2010年以來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而去年虧損最大則為2011年11月成立的國金通用基金公司。 國金通用股東國金證券公布的2011年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年末,國金通用總資産為2738.61萬元,凈資産2597.76萬元,2011年凈利潤為-1.34億元。對於虧損,國金證券解釋稱:“本年度虧損金額較大的原因係國金通用於本年內成立,將前期開辦費用自成立當月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虧損靠後的基金公司中,基本均為近兩年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除了國金通用外,財通基金去年虧損6383.7萬元,紐銀梅隆基金去年虧損4248萬元,方正富邦基金去年虧損3434萬元。 “財通基金仍處於開辦初期,目前收入較少,需要不斷加強産品開發,拓展銷售渠道,因而增加了運營費用,預計將影響公司投資收益。”財通基金股東昇華拜克在年報中説。 “相比幾年前,基金公司的支出要大得多,同時生存處境也更加艱難,因為沒有話語權交給銀行的尾隨佣金往往超過五成,最高的甚至達到了七成。”某基金人士説,此前某家基金公司在成立後不久,即向股東提出增資,股東也是極不情願。
三家銀行係公司凈利增加
當然也有凈利潤增加的基金公司。在上述22家基金公司中,招商基金同比增加了約800萬元、建信基金增加1200萬元、金鷹基金則由虧損2818萬元變為盈利115萬元,民生加銀的虧損額由2010年的5490萬元縮減至虧損2993萬元。其中,三家基金公司為銀行係基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規模排名中上游的招商基金和建信基金,其2011年規模同2010年年底相比,均有少許下降。換句話説,上述基金公司利潤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説是費用控制的結果,而基金公司的費用,除了人力資源,則主要來自銀行等渠道投入。 而更普遍的情況是,在上述公布財務數據的基金公司中,其凈利潤普遍下降幅度在20%左右。業內人士稱,儘管還有40家基金公司未公布年報,但是上述數據代表了2011年的基本情況。 對於基金業近幾年持續的低迷,有基金人士&&,公募基金在經歷了此前的快速發展後,已經走到了低谷,同為理財産品,銀行理財和信託的資産規模合計超過10萬億元,而公募基金目前不過2萬億元。 “實際上監管層已有察覺,會裏領導在不同場合&&將對公募基金放鬆管制、加強監管。”上述人士&&,作為資産管理行業的支柱之一,公募基金目前在投資範圍等諸多方面均存在限制,並期待有所放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