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新推出理財産品,收益率高達10%,起購價格100萬元,僅限高端客戶購買,欲購從速。”看到這樣的短信,大多數人會鬱悶:高收益都被有錢人拿去了。
不過當事者卻不領情。昨日,一位高端理財産品投資者向記者抱怨,自己買的一款産品出現了近20%的大幅虧損。他感慨,銀行理財産品門檻越高,收益預期越高,實際虧損幾率越大。
在該投資者的描述下,記者找到這款在2012年1月30日到期的非保本高端理財産品。2010年第1期的凈值為0.8355元,以1元購入産品來計算,兩年間産品累計凈虧16.45%,成為今年以來虧損最多的理財産品。
該款理財産品説明書顯示,投資門檻高達20萬元,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6%,理財期為兩年。如按預期收益率計算,過去兩年的收益率應累計達到12%,但該産品卻讓投資人哀聲一片。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根據説明書的解釋,這款産品屬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産品,通過委託信託公司投資於權益類及固定收益類投資工具。所謂權益類投資工具就是指上市公司股票、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混合基金以及可分離債券中所含有的權證等。“去年股市慘澹,若該産品投向權益類佔比較高,虧損的可能性就大了。”
記者了解,銀行業一直追崇“二八法則”,即20%的高端客戶能為銀行帶來80%的利潤。所以高端客戶往往能從銀行獲得特權,如同樣的理財産品,給高端客戶的預期收益率會高一些,某些理財産品向高端客戶定向發售。普通客戶不僅沒有機會購買,甚至不知道有這類産品的存在。
但高收益往往伴隨着高風險。據一項統計顯示,商業銀行面向高端客戶專售的理財産品大多將資金投向股市、受益權、信託貸款等領域。理財産品未實現預期收益或大幅虧損的往往也是這類産品。標榜高端的外資行,主推結構性産品更是成為去年以來理財産品虧損的重災區。
針對銀行高風險理財産品損失慘重,銀監會此前曾發布通知,禁止銀行理財産品參與股票二級市場投資,但私人銀行等高凈值理財産品不在禁止之列。因此,銀行高風險産品只能面向高端客戶發售了。
越是高端的理財産品,風險就越高?
面對這樣的質疑,記者採訪了一位股份制銀行有關負責人。他&&,在某種層面上講,的確有可能。以武漢市場為例,市面上現有的高收益産品基本上都是信託産品,比如投向房地産和礦業等。預期年化收益率能達到8%到10%,在當前冷淡的市場行情中,較為吸引人。但風險肯定比年化收益為5%左右,投向貨幣市場的高。即便是同一類産品,風險也有差別。比如房地産項目,有的是大開發商,有的是小開發商,有的擔保方更有實力等等,影響因素相對較多。“基本上投向保守的不可能有特別高的收益。去年有票據信託的産品,屬於比較少見的風險相對較低收益相對較高的,但是現在已經停發了。”
銀行理財專家提醒,高端客戶在投資時,手頭的閒錢較多,選擇範圍較大,抗風險能力也相應更強。但並非銀行提供的所有産品都適合高端客戶。這類人群選擇産品,同樣需要首先了解自己的理財需求,是否能夠承受高收益背後的高風險。要仔細閱讀銀行理財産品的説明書,類似結構類産品,由於計算收益的方式以及投資方向相較於普通産品更複雜,不建議投資“菜鳥”介入。“銀行面向高端客戶的理財産品中,也不乏收益較低但較穩妥的穩健型理財産品,投資者可以相應配置,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