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型基金考驗的是什麼?——基金經理主動管理的能力;股票型基金在熊市中自保的最佳方式是什麼?——最大幅度地降低倉位;2007年被套高位的基金投資者最佳的解套方式是什麼?——熊市中最大限度的自保,牛市中最大限度的自救!
面對上面的種種疑問,面對現實,一個最為現實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股票型基金60%的倉位底限合理嗎?
在3 15來臨之時,《每日經濟新聞》呼籲,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或許他們是同一群人。
60%的倉位限制,就像一把雙刃劍,在保護市場,保護投資者的同時,反過來也可能給他們帶來傷害。
正是有了這60%的倉位限制,在暴跌市場上,基金經理只能眼睜睜看著市值的“隱形殺手”,而不敢動手減倉;在其他機構投資者已經悄然撤退之時,中小投資者還得硬抗系統性風險;從2008年暴跌至今,2007年高位入市的投資者,至今依然欲哭無淚。
07年後超八成股基損失超20%
大牛市裹挾着對基金一無所知的投資者蜂擁而至,瘋狂追逐過後,給投資者留下的至今留下血淋淋的傷口,和不知何時才能回本的迷茫。事實上,自2007年滬深股市進入巔峰時刻後,四年多的時間,又有多少基金能夠重登山頂,拾起昔日的風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自2007年10月16日至本週一,在可統計的204隻偏股型基金中,只有華夏大盤精選、華夏復興和嘉實增長三隻偏股型基金凈值實現了跨越,期間凈值漲幅分別為64.83%、7.48%和5.3%。
數據同時顯示,同期虧損幅度超過20%的開放式偏股型基金的數量為175隻,佔比高達85.78%,期間凈值損失超過50%的基金仍然有25隻。摩根士丹利華鑫旗下的大摩基礎行業基金凈值損失最為慘重,虧損幅度為66%。
撇開市場本身的因素,有業內人士將此歸咎於股票型基金60%的最低倉位限制。在市場系統性風險來臨時,中小投資者將為60%的最低倉位買單。
那麼在過去近5年時間內,那些表現出色或整體抗跌的基金,是否都是倉位更為靈活的基金?
記者統計顯示,上述提及期間內,表現前二十名的公募基金中,只有13隻偏股型基金。
在這些基金中,華夏大盤精選、嘉實增長和中銀中國三隻偏股型基金倉位波動範圍都在40%~95%;大摩資源優選的持倉位比例規定為30%~95%;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基金的股票資産部分範圍為25%~95%。鵬華行業成長、富國天惠成長、華夏經典等多只基金其持股比例最低限制都在60%以下。靈活程度均超過標準股票型基金。
就在近期,大摩華鑫基礎行業也公告稱,基金約定倉位由原來的50%~75%的範圍被調整為30%~80%,倉位波動範圍明顯放寬。
“站崗”者多為中小投資者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統計中發現,2007年後承受基金凈值虧損的多數是中小持有人,重視資金成本的機構早已把資金撤出。他們在牛市號召下入市時尚且懵懂,在被套後才恍然大悟。在被套多年之後,有的已經遠離這個市場。
以大成精選增值混合型基金為例。這只成立於2004年12月份的基金,從2007年10月份至今仍有34.36%的跌幅。早在2007年市場尚處高點時,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只有2.08%,到了2008年年末,這一數字飆升至99.31%。可見,在機構投資者火速撤離後,留下遲遲不肯
“割肉”的,正是中小投資者。
“我們公司旗下的老基金,特別是老的偏股型基金,其客戶構成主要是在2006年和2007年入市的老基民。”某合資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
記者注意到,中小投資者
“接盤”並不是個案,而是幾乎涵蓋了市場上大部分主動型偏股型基金。
同花順數據顯示,在107隻可比普通股票型基金中,2008年期間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比例上升的佔到六成。包括大成景陽領先股票、易方達科訊、景順長城、和光大保德信紅利股票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産品,在2008年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增長幅度達到20%。
同時記者發現,跌幅較大的基金中,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絕大部分超過90%,有的甚至達到98%甚至更高。
高位被套5年不見解套跡象
回顧過去,時至今日,當初高位入市遲遲不肯割肉離開的基民,已經在高位“站崗”近5年。
北京一位資深基金人士日前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斷言,相信目前這些高位被套牢的基民中,超過9成都是中小投資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説,2007年的高位成為眾多中小投資者的“傷心地”。
湖北的一位基民李振飛(化名)至今仍然被套,他在2007年10月份買的深圳某基金公司産品,至今虧損仍然高達52%以上。經歷了2008年的暴跌之後,李振飛先生再也沒有往基金投資中增加過資金,“2008年初還看看凈值走勢,還會逢低補倉,到了2008年底已經徹底沒有信心,現在是眼不見心不亂。”
李先生也對基金倉位60%的規定頗有微詞:“最低60%的倉位,這不是拿我們的錢去買單嗎?”
在北京,某大型商業銀行網點理財經理向記者介紹説,在牛市高位買入公募基金的投資者,不少至今仍未解套,而且對持有基金的態度比較消極,“建議贖回改投其他産品的建議經常不被理解,他們可能要等面值恢復一些再做處置。”
這位理財經理在2007年正式進入銀行工作,也是在同一時期開戶認購基金、介紹親友買入基金,“2007年傷心的不止是普通基民,連我們銀行工作人員也都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