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不斷,基金經理頻繁變動,旗下基金業績差;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近4年的時間裏,沒有任何新産品發行,不管是公司規模還是在産品數量,發展均遠遠落後於同期成立的基金公司這便是益民基金。五年半的時間裏,累計讓投資者虧損3.14億元,但卻收取管理費4.8億元,其中銀行託管費8096.5萬元。
發展緩慢規模落後
成立以來,到現在6年多的時間,但旗下只有4隻基金,資産管理規模不到50億元,益民基金成立以來的發展真的不是一般的緩慢。
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12月12日,益民基金成立,到現在6年多的時間,截至2011年年底,公司總份額68.41億份,資産規模45.87億元,不到50億元,旗下4隻基金,兩隻混合型、一隻貨幣型和一隻債券型。而同於2005年12月成立的華商基金,目前的資産管理規模接近300億元;2005年11月成立的滙豐晉信規模也接近100億元。
縱觀益民基金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公司的資産管理規模僅在2007年突破了100億元,2008年和2009年則剛好在50億元以上,其它年份裏,公司規模均不到50億元。據業內人士介紹,一家基金公司每年的運營費用在6000萬至8000萬左右,而百億以上規模的基金公司才有可能實現盈利。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益民基金自打出生以來,股東們基本上都處於虧損狀態。
出生6年以來,益民基金旗下只有4隻産品,益民貨幣和益民紅利成長均成立於2006年下半年,益民創新優勢成立於2007年7月,益民多利債券則是公司發行的最後一隻産品,成立於2008年5月。如果撇除2010年以後成立的基金公司,益民基金的産品數量,在基金業內倒數第一。
2011年以來,各家基金公司忙着搶發新基金。而益民是2008年下半年開始,近4年的時間裏,沒有任何新産品發行。公司上一隻産品的發行還是2008年5月,彼時益民多利債券成立。此前據益民基金已離職員工透露,公司長期沒有新基金髮行是因為公司一直處於“責令整改”狀態。
沒有新産品發行,規模自然難以壯大。而益民四隻老基金,規模也在不斷縮水。益民貨幣成立時,份額多達17億份,但目前該基金份額不到8000萬份;益民多利債券的份額也從當初的7.46億份,縮水至目前的7709萬份。益民創新優勢和益民紅利成長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縮水,目前兩隻産品的份額分別為45.75億份、21.09億份。
內耗不斷管理混亂
旗下基金業績差,除與內耗不斷有關外,基金經理頻繁變動也是原因之一。四隻産品,第一任基金經理無一例外全部離職。
在首任總經理劉義鵬的帶領下,益民基金旗下的益民紅利也曾在2007年上半年曇花一現,以接近翻倍的業績成功殺入半年收益排名的前十強。
但好景不長,益民基金以後的表現再無亮點,也鮮有正面報道。2008年益民紅利以及益民創新兩隻基金的凈值均慘遭“腰斬”,排名落在同類基金的後段。
從事金融、證券工作長達18年,曾任基金法起草小組成員的劉義鵬最終在2009年5月黯然離任,據益民基金內部人士透露,這與公司內部各方爭權奪利、鬥爭不斷有莫大關係。
在總經理職務空缺了半年多後,原天治基金總經理祖煜於去年12月空降到益民基金。甫一上任,祖煜就展現出欲大幹一番的氣魄,先後挖來了傅博及劉傑文,分別擔任市場總監及投資總監。但據媒體報道,這三位新人與益民原來的老高管劃成了兩個陣營,並且完全落於下風。祖煜未能將公司的財務權以及人事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各項工作的開展受到了較大的掣肘。正式上任不足一年,公司發展也毫無起色,祖煜便黯然離職而去。
累計讓投資者虧損3.14億元
在公司治理混亂的情況下,基民自然也難以賺到錢。雖然益民基金的規模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在五年半的時間裏,還是累計讓投資者虧損3.14億元,但卻收取管理費4.8億元,其中銀行託管費8096.5萬元。
跟其它基金公司一樣,2008年也是益民基金虧損最為厲害的一年,當年虧損總額達67.39億元,2010年公司繼續虧損2.1億元,2011年中期也虧損4.09億元。
公司旗下兩隻混合型基金,其中益民創新優勢除了在2009年表現尚可外,其餘三個會計年度,均排到同類型基金的後半部;益民紅利也僅在成立後的第一年,即2007年排名相對靠前,此後的四年裏,該基金業績幾乎都在墊底的位置,2010年甚至排名倒數第三。債券型基金益民多利,則只是在2011年排名進了前半部分,2009年、2010年基本上都是在後10%左右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