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二日,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下發《關於進一步優化基金分類審核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的第一條規定基金管理公司通過境內基金通道上報産品,不再按照固定收益類基金主動投資的偏股類基金指數類股票基金的分類方式分別排隊,可以同時上報三隻基金的募集申請,三隻基金可以是同一類型,也可以是不同類型。QDII基金創新産品和特定資産管理計劃仍按原方式申報。
分析人士認為,第一條也是該通知的最大亮點。
然而,面對新《通知》,基金公司的喜與憂也一覽無余。
某中型基金公司認為,“在自由的選擇上報基金類型的背景下,公司可集中關注自身的優勢産品”。某大型基金公司同樣樂觀,“接到通知後,公司正在新的産品規劃中”。
然而,南方的某基金公司則坦言,“現在及今後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産品是否能批下來,而是産品能否發行出去,發出去後能否運作得好”。
上報産品類型更自由
可提高基金公司專注度
國金證券基金研究所首席分析師張劍輝在接受《證券日報》基金周刊記者採訪時&&,此舉旨在進一步提升基金審批市場化。對基金公司優化産品線佈置,以及對細分行業的開發都有促進作用。
基金審核工作正在逐步趨向市場化。2009年底,證監會通知基金産品審核將按照“公募基金和特定資産管理計劃境內基金和QDII基金創新産品和普通産品固定收益類基金和偏股型基金”四種分類方式實行分類審核制度。基金管理公司在上報一類基金的募集申請時,可同時上報另一類基金的募集申請,兩類基金分別排隊,分別審核。2011年初再次下發通知,基金公司可以同時上報6隻不同類型的基金産品。而在連續放寬基金審批通道後,基金的發行就進入了井噴狀況。WIND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1年基金髮行數量居高不下:2010年153隻;2011年在全年大盤暴跌21.68%的情況下,基金髮行數量創歷史新高增至207隻。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至2009年9年的時間裏,基金累計發行數量僅有502隻。
然而,分析人士認為,儘管原先《通知》中審核多通道打開,但同類型基金排隊上報也限制住了不少基金公司發行的自由度,基金公司紛紛全面開花,不斷擴張産品線。
博時基金公司則對新《通知》&&樂觀,“接到通知後,我公司的産品規劃就在穩步推進,但産品具體規劃還是要視市場的情況而定。”
新《通知》下達後,基金公司可依照市場變化情況以及公司的投研實力進而專注於某一類産品的開發。基金公司顯然在産品設計和開發上更加靈活,分析人士認為。
某中型基金公司稱,“我們公司現在比較看好的是固定收益類産品,接下來希望能夠專注於此類産品的研發。”
從批文稀缺到募集焦慮
新《通知》下基金新困惑
連續兩年的高速發行,奔跑中基金也顯得有些疲憊。
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對新《通知》淡然,“可以看出監管層對基金市場化發行改革的方向,但現在及今後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産品是否能批下來,而是産品能否發行出去,發出去後能否運作得好。更多的基金公司應該是從自身産品線的完善以及公司資産管理特長市場的需求客戶的定位等因素去看待産品發行,而不是簡單為了規模而發産品”。
儘管基金的數量上了一個大&階。然而,基金的募集規模卻屢創新低。“發行期延長”“幫忙資金”“批而不發”等等成為基金界內的常態。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1年,在基金髮行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後,全年新基金募集則縮水至2681.53億元,平均每只募集12.95億元,創下2001年至2010年來的新低。
滬上某基金公司也對此諱莫如深,“我們已經收到《通知》,但公司也有發新基金的進度,正在按照規劃穩步推進産品線的完善工作。曾經拿批文很難,現在情況已經改變。發行的市場化後,發行的時機非常重要。目前,不少公司發行的基金都拿的是去年的批文。”
分析人士認為,基金公司不僅要推進産品上創新,也要在老産品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