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藏貓膩 投資先設防火墻
2012-03-02   作者:楊金金  來源:長江商報
 
【字號

    工資的上漲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人們將希望寄託於現有財富的保值增值,可誰料想,想讓財富如魚得水風生水起,卻一不小心掉進了華麗的陷阱。理財經理狂忽悠産品信息不透明收益莫名被蒸發。理財産品投資“貓膩”多多,業內人士預備破解“貓膩”錦囊,見招拆招。

  理財産品銷售也應提供售後服務

  買産品的時候,客戶是“上帝”,但是購買以後,你還以為自己是“上帝”嗎?網友“肥妞”説:多數銀行在銷售理財産品之後,對客戶不聞不問,為什麼理財産品不能提供售後服務呢?自己購買的理財産品,在運作期間表現怎樣,收益如何?銀行都應該進行反饋。
  實際上,記者了解到,不管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很少能做到對投資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更別提售後服務了。
  業內人士稱,相對於銀行産品完善的發行信息,其後續表現的及時跟蹤和披露一直是銀行方面的弱項。在相關市場機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對於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建議相關部門要實施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應該強制信息披露的內容。

  投資中長期産品“鎖定收益”

  “降準”對理財産品收益的“殺傷力”沒有“降息”來得大。儘管部分銀行收益率有微調,發出降低收益率的信號,但銀行業內人士&&,這並不會成為普遍現象,收益率普降的現象暫時還不可能。
  不過,銀行人士提醒,“降準”後投資者投資理財産品的思路要有轉變,目前的形勢下,最好關注中長期理財産品來鎖定收益和風險。農業銀行理財師提醒,近期手上有閒錢的市民,中長期理財産品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在理財産品類別的選擇上,也有理財師認為,流動性寬鬆預期將對債市形成利好,加上市場對於未來央行可能進一步下調的預期持續升溫,債券收益率可能在未來出現明顯回落,債券價格則可能進一步攀升,這對持有純浮動收益型債券産品的投資者來説是好事。

  理財經理誤導銷售

  在某銀行理財經理的“忽悠”下,漢口一名65歲的田太婆購買了13萬元的保險産品,一年後太婆想要贖回,卻被告知資産已縮水至9.8萬元。
  類似這種案例在我們身邊不勝枚舉,記者走訪發現,銀行工作人員借助銀行的公信力,很容易得到儲戶的信任。不管是理財經理或是保險推銷人員,都更能打動儲戶,特別是中老年投資者。
  “購買理財産品的時候,産品經理一般都會告訴我們投資期限收益率,很少主動説産品的風險。”市民代先生之前買的一款理財産品,就是聽了理財經理的介紹,到最後收益率還沒有定期存款高。“哎,能保本就不錯了。”
  在某銀行網點記者看到,一名中年人走進銀行,工作人員馬上迎上來説:“請問辦理什麼業務?”在得知該中年人要存10萬現金時,工作人員連忙熱心推薦銀行理財産品。記者發現,該中年男子還未來得及看産品的細則,就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簽了認購合同。
  業內人士&&,在發行理財産品時,銀行以未來可能獲得高收益來吸引投資者,其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誤導行為。

  A 越厚的合同越不能簽

  投資者在投資前如果只聽銀行的説法,只看到産品的收益,投資失敗的概率非常大。因此,在購買銀行理財産品前,越是厚的合約越不要急着簽,一定要看清楚合同,而要看懂合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握好一條準則:首先要先看後面再看前面,因為風險提示都寫在後面。其次,重點看淺色字,不要先看SimHei字,因為淺色字都是(銀行)保護自己的。

  産品信息不透明

  “我買的理財産品,有産品説明書,上面寫着募集到的資金用來投資股票債券基金什麼的,但是,銀行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投資品種,各個投資品種所佔的投資比例是多少?投資價值在哪?這些在産品説明書裏面都沒有註明。”
  近日,記者親自體驗了一把購買理財産品的經歷。在某國有銀行,工作人員&&,最近銷售的有30天48天98天,收益率分別為4.5%4.6%4.7%,你要買哪一種?“48天的吧?”記者回答,隨後工作人員拿出三張表格説:“這裡這裡這裡,簽個字。”
  該工作人員對産品信息只字不提。記者忍不住問:“有産品説明書嗎?”該工作人員回答:“有”,隨即打印出一張所謂的“産品説明書”。在這張A4的紙上,字小得像芝麻粒大小,勉強能看清産品投資標的,申購和贖回時間,産品收益率等信息。
  銀行為什麼選擇這些投資標的比如為什麼選這些股票或者指數它們的投資價值在哪等,沒有更多的説明。業內人士稱,這些信息對於投資者而言最關鍵,投資者只有根據這些信息才好判斷産品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B 看不懂的錢不要賺

  對看不懂聽不懂的産品,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不要片面追求高收益,“看不懂的錢不要賺”,挂鉤海外的産品最好碰都別碰,很多挂鉤海外的理財産品,説明書往往特別複雜。此外,銀行給出的預期最高收益一般是最好情況下得到的收益,但是能拿到最高收益的幾率很低,一般只有1%或者更低。投資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於最高收益,而且還要扣除相關費用。所以,買理財産品,不能老是盯着收益率。

  收益莫名被蒸發

  在武昌某事業單位工作的敖先生上周在購買了5萬元的保本理財産品,這周,他突然收到銀行客服發來的一條短信:“支出(理財購買)50元。”敖先生一頭霧水,打電話核實後才知道原來是購買理財産品的手續費。
  “一分錢還沒賺到,就先支出了50元。”敖先生説:“銀行事先並沒有告知他有這樣一項費用,至少我應該有個知情權吧。”敖先生認為,銀行的此類做法很不尊重投資者。
  記者了解到,由於銀監會並未對理財産品的收費明文規定,銀行通常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定價。部分銀行在理財産品説明書中並未寫明收取手續費的額度和方式,而是直接在未告知投資者的情況下,自行扣除該項收費。
  業內人士爆料稱,銀行收取理財産品購買手續費,實際上是平均降低了理財産品收益率。如某國有銀行發行的一款理財産品,産品説明書上標示收益率為5.7%-6.8%,扣除銷售費率託管費率後,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但是記者發現,産品説明書中標明産品銷售費率為0.20%/年,産品託管費率為0.05%/年。也就是説,除了這兩筆固定的收費外,該産品的實際收益率應該為5.45%至6.55%之間,按照説明書中提示的4.7%的收益率來計算,有一筆0.7%至1.75%的費用不翼而飛。

  C 收益“縮水”是這麼來的

  理財産品説明書上所説的收益率一般是指年化收益率。比如某款3個月期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是4%,意味着“4%”是12個月的收益率。因此,即使預期收益到手,投資人也只能拿到1000元的回報。投資者要將投資幣種引起的匯率損失計算在內。例如投資美國市場的QDII産品,即使實現了理財單上預期的收益,實際收益也將隨着人民幣的可能升值而縮水。

  風險提示形同虛設

  某公司出納小王不久前購買了一款預期收益達6.5%的理財産品,期限為90天,認購金額為10萬元。産品到期後一分錢利潤沒有,小王説當時購買時,銀行工作人員&&風險不大,而且産品的宣傳廣告上標明的是“收益率”,而並非“預期收益率”。對此,銀行工作人員卻笑臉相迎,&&,這次只是極個別現象。
  記者採訪發現,一些銀行在理財廣告中“收益”一欄中直接標明了“年收益率”,沒有“預期”字樣,很容易誤導市民,將“預期收益率”“最高年收益率”當作“實際收益率”。此外,不少銀行存在誇大理財産品收益率現象,以額度有限為名,催促正猶豫的市民盡快速購買,而當被問及是否有風險時,則多采取回避或有意縮小風險的做法,致使一些市民選擇理財産品時經常被誤導。
  銀行儘管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對風險提示做了所謂表述,但實際意義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記者發現,在銷售産品環節,銷售人員要麼省掉“風險揭示”這一步驟,要麼就是一筆帶過。在某外資銀行,記者看到一位理財師正在銷售一款理財産品,該理財師直接説:“風險揭示這一欄還是要抄一下的,一會再錄個音,這個過場還是要走的。”

  D 收益率越高風險就越大

  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不同於銀行儲蓄,多數理財産品都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風險和收益是相輔相成的,市民在選購理財産品時都應當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慎重行事,應“三思而後行”。 近期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比較多,市民應切記,是收益和風險都相對較高的信託類資金運做項目,還是相對比較安全的陽光票據債券類的項目。選購理財産品時一定要弄清其資金流向,購買前可先上網查詢相關信息,對投資標的也應有所了解。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銀行理財降門檻 風險説明需看清 2012-02-29
銀行理財風險:小心各類"擦邊球" 2012-02-23
銀行理財産品轉向中長線穩健型 2012-02-22
銀行理財利用"期限錯配"保證收益 2012-02-21
銀行理財産品風險評估多流於形式 2012-02-17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