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公塑像 |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維爾紐斯就像一首溫文爾雅的田園詩,而“天空之城”的名字又為城市增添了幾分盪氣迴腸的味道。古代的立陶宛大公,身披盔甲,手持利劍,胯下一匹鐵狼,兩種城市性格在維爾紐斯並存,成為這個城市最真實的寫照。然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卻只因為這裡被譽為“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古城”。
維爾紐斯多幾分東歐城市的樣式,同伴説和布拉格有點像,但沒有布拉格的老城那樣經典漂亮,這裡比愛沙尼亞稍微溫暖一些,沒有塔林老城那麼多的外國游客,更多了一份真實生活的親近感。
生活在維爾紐斯的人是幸運的,當我們厭煩了現代都市的喧囂和高樓大廈水泥圍城裏的鼓噪和繁雜時,他們卻已在不經意間掙脫了這一切。
很久以前,維爾紐斯城還被大片的森林覆蓋。一次,立陶宛大公蓋迪米納斯巡獵至此。夜裏,他夢見一隻身穿鐵甲的狼在山丘上高聲嗥叫,聲震四方,勝過上百隻狼的齊聲吼叫。第二天早上,術士解夢説,這是上帝建議大公在這裡建立一座城堡和一個城市,鐵狼預示着國家的強盛。大公聽從上帝的旨意,在高高的山岡上築起城堡(蓋迪米納斯城堡),並在城堡周圍建起了城市。“維爾紐斯”,就是從立陶宛語“維爾卡斯”(狼)一詞演變而來。公元1323年,維爾紐斯成為立陶宛大公國的首都,而大公夢中的鐵狼也便成了維爾紐斯市的象徵。
16世紀初,維爾紐斯的影響擴展到西歐和東歐,1579年大學的建成,維爾紐斯成為東歐猶太人主要的文化中心。維爾紐斯曾被波蘭人征服,被沙俄併入版圖,遭到法國拿破侖軍隊的破壞,被德國人佔領,被劃歸蘇聯管轄……作為立陶宛的首都,這裡的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雖號稱“鐵狼”,卻總是淪為他人嘴裏的一塊肉。
歷史上的維爾紐斯曾經是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直到現在,城裏的古堡和教堂依然鱗次櫛比。為了不破壞城市的古老意蘊,維爾紐斯人在老城區以外建設新城區,而且全部用白磚修葺。建成後的新城區拱衛着老城區,遠遠望去使得老城區就像大海中的一顆明珠,讓整個維爾紐斯熠熠生輝。
這樣一座收藏過故事的城市,市中心佈滿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過百年的比比皆是,單是教堂就有40多座。我們鎖定了城中幾處著名的教堂,首先來到連拿破侖都唸唸不忘,想把她當寵物一樣拎回法國的最漂亮的聖安娜教堂(St Anne‘s)。不巧天空又開始飄起了小雨,雨中一座紅磚砌成的教堂矗立在馬路旁邊,小巧典雅,這便是建於1581年的立陶宛著名的晚期哥特式建築。
走進教堂的庭院裏,細看才發現教堂外墻用了不同形狀的磚(據説有33種之多),上面還有線條和角塔構成的圖案,頂端有主塔,若干個小捧護,如眾星捧月,當年拿破侖東征時路過此地,被聖安娜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將它“放在手掌中帶回巴黎”。
這裡的老街巷沒有太多塔林和里加那種被游客裹挾而躁動不安的感覺,我喜歡鑽進那些盤根錯節的小街道,甚至迷失在與喧囂一街之隔的靜謐巷子裏,期待發現旅游手冊上沒有記錄的一些小小的驚喜,無論是一戶人家陽&上那一盆小花,或者路邊不經意間看到的一幅怪異的貓咪繪畫,抑或一間游人鮮有涉足的小酒吧,都是一場美麗的邂逅。
我們又來到了河邊,走在橋上,似乎能聽到橋下那些被歷史的浪花洗滌盡後的古老故事,如同波羅的海陣陣的濤聲。懷舊間,突然目光被橋下的一群紫色俏女郎們吸引過去,只見她們簇擁着中間一個頭戴白紗的女孩子,原來這是很多北歐和東歐國家的習俗,新娘在舉行婚禮之前,要和閨蜜們一起慶祝告別少女時代,進入一個為人婦的人生新時期。大家穿着統一服裝,和準新娘在她們少女時經常玩耍的地方合影留念。
又近黃昏,我來到酒店最高的觀光層,在高處俯瞰那片佈滿紅色屋頂的老城區,殘陽如血的天空下,紅色屋頂上升起胭脂般的紫色,雲也慢慢變成深藍,天和地都沉寂下來。此時,我仿佛看到了20年前,一個個普通人平靜地組成人鏈,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一直延續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場面,那塊著名的地磚還在維爾紐斯大教堂前的地面上,見證着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而立陶宛人對那段光輝歷史既有追憶和緬懷,也有時時刻刻都未曾消散過的惆悵心結。戰爭已經離她遠去,維爾紐斯翻開新的一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