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財市場可謂風起雲涌,特別是接連出現了多起理財産品虧損事件,其中既有外資行的産品,也有國有銀行的産品,這讓投資者憂心忡忡,不少人開始擔憂起自己的錢袋子。其實,理財産品的銷售有着嚴格的規定,無論是風險評估還是理財説明書,每一步驟都是為了保證投資者對投資的産品能有充分的認識,因此切不可忽視。
理財産品看清類別
如今,不少銀行為了招攬客戶,都在門口寫着各類的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通常情況下,這些收益率都非常誘人。不少投資者,特別是中老年人通常會經不住這些誘惑,選擇購買高收益率的産品。
然而,在這些高收益理財産品中,不少産品都是等高風險産品。分級基金、結構性票據這些專業名詞,上了年紀的投資人看了難免眼花繚亂,不知道其中的含義。正因此,建議不要衝動購買,不妨回家向家裏的成員諮詢一下,對於不懂的專業名詞也可以上網查詢,弄清楚要投資的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然後再決定是否購買。對於非保本的産品,一定要考慮其最壞的打算。
歷史收益不代表未來收益
在購買理財系列産品時,很多理財經理會向投資者強調這個系列産品的歷史表現,比如去年推出的信託産品今年到期後兌現了承諾的15%收益率,比如説某個系列産品在過去幾年都保持着穩健的收益。但是,任何過往業績都不能預示未來。
對於同一個産品,在不同時期的表現也要給予冷靜的觀察和思考,同樣一個産品,在不同的經濟背景下,差異可能相距甚遠。由於不同的國內外經濟背景,和特定的投資領域可能會在一個階段內發生較大的變化,給理財收益帶來巨大影響,因此建議大家在購買理財産品時,對這些可能影響其實際收益的因素給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