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後推出的15隻RQFII基金已經或即將陸續結束募集,雖然已於上周結束募集的7隻RQFII基金只有1家宣布認購滿額,但仍無阻RQFII基金相繼成立並進入建倉期。
RQFII基金相繼進入建倉期
上周共有7隻RQFII基金認購期滿,其中只有嘉實國際一家宣布11億元的RQFII額度大致用完,其餘匯添富、大成、博時、中信、海通及國泰君安手中9至11億元的額度均有剩餘。
對此,國泰君安國際決定將原定於本月16日截止認購的“巨龍中國固定收益基金”,認購期延長至3月8日,成為首只延長髮售期的基金。其他已截止發行的基金沒有&&跟風延期,不過卻紛紛&&,會在首次認購期之後繼續發售有關基金。
接下來的這兩周,還將有8隻RQFII基金的認購陸續到期,其中華夏香港旗下的RQFII基金“華夏精選人民幣基金”將於今日截止認購,中金香港旗下的“中金人民幣固定收益基金”則將於本週五結束募集。此外,南方、易方達、海富通、申萬、華安及廣發等香港子公司旗下的RQFII基金也將於本週或下周相繼結束募集。
與此同時,據了解,從上周開始,獲批RQFII資格的中資機構的香港子公司已相繼在中登公司開戶,預計相關RQFII基金本週開始將相繼成立並進入建倉期。
具體投資方向上,銷售文件顯示,中金、華安、博時、中信、海通等計劃初期將全部資金投資債市,並以國債及高評級債券為主;而海富通、華夏、大成等,除了投資債券,還打算將資金的20%投資內地股市。
多重因素導致銷售低於預期
對於RQFII基金認購普遍低於預期的情況,市場眾説紛紜。有發行商認為是宣傳力度不夠、産品同質化嚴重、銷售渠道擁堵所致,也有投資者認為與産品認購費率太高、收益率不吸引、人民幣升值預期放緩等有關。
機構投資者代表荷蘭合作銀行股票衍生部董事黃集恩指出,機構投資者對於將RQFII基金納入資産配置是非常感興趣的,但是,目前市面上的RQFII基金是同時面向散戶和機構的,而同一基金要同時平衡散戶和機構的需求,在技術操作上是有難度的。比如,散戶希望基金主要買國債或高評級債券等穩健型投資産品,對基金收益率要求不高;而機構卻能承受更高的風險,對收益率的要求也更高。這導致機構投資者認購也不是很踴躍。
另有市場人士稱,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好轉,股市、匯市、大宗商品市場等賺錢效應明顯提升,投資者可選擇的投資産品多了,不像過去幾年市場不好時那樣,非得投資人民幣産品保值。
而雖然相繼有基金募集遇冷的消息傳來,但已取得額度但還未發行RQFII基金的券商仍&&將按計劃推出産品。但吸取“前人”經驗,與此前的RQFII發行商主要通過零售渠道賣基金不同,RQFII的第二波發售將主要鎖定“機構投資者”。
據産品已經獲批的招商(香港)、國信(香港)的相關人士透露,已經啟動亞太地區的路演,積極爭取機構投資者。安信(香港)也&&,擬按計劃於3月推出旗下RQFII基金。
光大國際則稱,由於材料提交較晚,其發行RQFII公募基金的申請目前仍在等待香港證監會的批准,預計很快就會獲批,相信隨着香港投資者對RQFII認知度的提高,銷售情況會逐漸好轉。
而國元(香港)和華泰(香港),則打算將全部5個億的額度,用於發行專門針對機構投資者的私募基金,目前,這兩家券商也已開始與客戶接觸,根據客戶需求設計産品。
業內人士預期,單個RQFII基金額度銷售不完的情況還會繼續發生,但首批200億額度賣掉一半應該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