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資本市場持續的“熊市”行情,讓部分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者也被“閃了腰”。
日前,工商銀行一款2012年1月30日到期的一款非保本浮動型高端理財産品到期累計虧損16.45%。為了減少投資者損失,工商銀行近期將其轉換成開放式産品進行展期。
理財産品:遇“熊市”虧損
據了解,工商銀行的這款産品是該行2010年1月份發售的第一期高凈值客戶專屬理財産品,投資期限2年,原定於今年1月30日到期,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在産品發售時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6%。
然而這6%的收益率預期卻在資本市場的低迷震蕩中成為泡影。“最近部分到期的投資於資本市場的理財産品發生虧損,主要是因為低迷的股市所造成的。”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據了解,工商銀行此前發行的“中國工商銀行高凈值客戶專屬理財産品(2010年第1期)組合證券投資型人民幣理財産品”,其投資方向主要為股票、新股申購、基金等投資品種。該産品可謂生不逢時,在發行後遭遇了連續兩年的“熊市”,因此表現自然與股市一樣低迷。記者查詢工商銀行網站發現,該産品在2012年1月30日的單位凈值為0.8355,投資者最終虧損16.45%。
事實上,此類現象並非最近才出現。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出現之際,相當一部分銀行發行的投資標的為權益類資産的理財産品就曾經出現過遭遇虧損而被迫展期的情況。而當時為了彌補投資者的損失,各家商業銀行也均採取了展期的方式。
投資者:“十字路口”選擇難
“對於這些産品採取的展期方式,一般都是將原來的産品設置成類基金産品來運作。銀行通過延長産品投資期限,以及讓利優惠等措施來吸引投資者進行産品展期,一方面是為了彌補損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挽回聲譽。”某商業銀行個金部人士向記者透露,“但因為2008年的教訓,在2009年後,銀行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已經很少發行這類理財産品。”
按照慣常的做法,銀行對理財産品的展期,期限一般選擇在2年左右,在市場行情不甚理想的情形下,採取保守的操作方式,等待市場行情的好轉,以期為投資者挽回損失。對産品進行展期的同時,部分銀行還會放棄一部分利益以換取投資者的信任和好感。比如很多銀行都會選擇將部分手續費、管理費以及計提收益讓利給投資者,作為優惠條件彌補投資者。也有部分銀行會設計一些特別的對接産品,專門針對這些特定的投資者設計一款較為穩健、且為固定收益型的理財産品,從某種程度上補償投資者的損失。
但是此次工商銀行卻是選擇直接將這款産品設置成無固定期限的類基金産品。記者在工行網站上查詢到的該産品修改後的説明書中發現,該産品的名稱、産品期限、投資顧問、投資範圍、投資限制、産品費用、風險揭示書等條款均已經進行了重大調整。而在該行發布的相關通告中,工商銀行也&&:“我行將在2012年1月16日增加臨時開放日,客戶如不同意調整後的説明書,可在臨時開放日贖回份額。”
“對於投資者而言,現在可謂又遇到一個"十字路口"。如果選擇贖回而不是延期,那麼就是將浮虧變成了實虧;但若是選擇將産品展期,也需要投資者對於市場的後續走勢有個清晰判斷。此外,理財産品相關投資團隊的投資管理能力是投資者需要重點考慮的部分,因為資産管理團隊的能力直接關係到産品後續的投資收益。”前文中的銀行業內人士&&。他同時建議投資者,還可以看看銀行在對産品進行展期的時候,是否有考慮到將産品的“風險敞口”變小的問題。“比如設立産品的止損額度,並且增加開放期或贖回日的做法來增加産品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