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對於日本女性來説,化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化粧不僅是將自己裝扮美麗,是儀表修養的體現,在人際關係的構築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縱觀數十年來日本彩粧的流行趨勢,不難發現它與社會環境和時代氛圍息息相關,可謂社會的一面鏡子。
在東京舉行的一場流行彩粧講座上,業界專家原島麻由美介紹了日本彩粧的變遷。20世紀60年代,以東京奧運會為契機,日本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期。人們開始追求歐美人的面部輪廓,這個時期可以説是歐美式彩粧時代。
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躋身於世界先進國家行列,化粧品廣告也將歐美模特換為日本模特,開始強調東方式美感的日本自然彩粧時代。
20世紀80年代,雇用機會均等法增加了女性的社會空間,令她們更加自信。這一時期的彩粧特點是,眉毛線條較粗不加過多修飾、唇部曲線清晰且色彩鮮明。
進入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使包括女性在內的整個日本社會都失去了信心與活力,化粧也失去了獨立性與個性,開始趨向於輕盈而自然的妝容,進入透明感彩粧時代。
進入21世紀,隨着社會逐漸多元化,流行趨勢也進入多元化時代。此前一直居於主導地位的“可愛”風格彩粧中加入了“美麗”的元素,兼具透明感與脫俗氣質的新式平衡感彩粧誕生。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日本在一片不景氣之中走入了2010年。2011年的大地震更帶給日本民眾強烈的不安感,其間彩粧的特點傾向於“柔美、平和”。從中不難看出,人們在大災過後開始尋求安心安寧的心理。
原島麻由美在講座中還介紹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女性的振作從口紅開始”,即“口紅效應”。這一理論首次出現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口紅銷量逆勢上漲。專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經濟蕭條時,女性買不起房、車等貴重商品,轉而購買口紅這種相對便宜但又能帶來精神慰藉的商品。
據原島麻由美介紹,日本大地震以及福島核電站危機剛發生時,日本東北地區的化粧品銷量一度大幅滑落,但是就在災難發生僅兩周後,彩粧銷量就開始回升,震後兩個月後就恢復到震前水平,其中銷售情況最好的就是“口紅”。
對於口紅帶動化粧品銷售現象,原島麻由美從日本彩粧文化的視角審視,認為從中不難看出日本女性獨有的心理特徵。
與費時較長的眼粧相比,口紅和腮紅可以非常簡單地展現出生動的表情。對着鏡子簡單一畫,表情瞬間生動起來,心情也隨之明朗起來。原島麻由美認為,這應該就是震後日本震區女性優先購入口紅的原因之一。對於震後的日本女性來説,一支口紅或許讓她們從中找到了振作的動力,成為她們走出痛苦的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