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券商認為該規劃的&&既可為化纖類上市公司帶來短期交易性機會,又可為投資者中長線投資化纖板塊指明方向。
發展指標實際指導意義加強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對該規劃點評稱:發展指標實際指導意義加強,數字背後是內功,重“量”更重“質”。該公司發布的報告&&:
通過比較“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我們發現本次規劃的發展目標新增“高性能纖維産業化能力明顯提升”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集團”,我們認為國家政策目前已經瞄準了提升産業鏈整體含金量和爭取化纖行業全球話語權,高性能纖維行業企業和具有規模優勢的化纖龍頭企業值得關注。
本次規劃提出18個具體指標,指標的數目多於《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的11個,其中,新增指標11個,刪除舊指標4個,規劃的實際指導意義加強。
“十二五”規劃中,産能、産量、加工量等工業增長的指標大致與“十一五”規劃持平,甚至略有下滑。但是,數字的背後是內功,本次規劃更注重行業“質”的提升:一方面,力圖提升産業鏈的含金量,設立了研發投入比例、新産品産值比重、高性能纖維和生物質纖維産能等指標;另一方面,對於環保和節能降耗等約束性指標並未放鬆,反而更加細化,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規劃提到“2010年,化纖原料整體進口依存度為41%,主要集中在三大品種,即乙二醇進口依存度72.4%,己內酰胺為56.3%,人纖木漿為95%”。值得關注的是,從“十一五”規劃的指標完成情況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化纖原料自給率從42%提高到59%,未到達65%的目標,我們認為這可能與化纖産能超預期的迅猛擴張有關,但是,也表明化纖行業的資源約束仍然存在,因此我們認為,在某些進口依存度較高的上游原料領域實現後向一體化的化纖企業,能夠抵禦未來化纖原料價格大幅頻繁波動對業績的影響。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給出的投資策略是:短期或有交易性投資機會,中長期可關注三大投資主線。報告稱:
基於上述分析,從中長期來看,我們看好以下三大投資主線:高性能纖維企業,符合國家産業升級的方向;規模出眾、有望成為國際影響力大的企業,符合化纖産業發展趨勢和成為世界化纖強國的國家戰略;在對外依存度大的上游原料領域實現後向一體化企業,防禦性較強。
2011年化纖行業整體估值出現回調,目前化纖行業整體P/E約為16,具備一定的估值吸引力。此次化纖行業“十二五”規劃的&&,短期或帶來一定交易性投資機會,特別是前期超跌、市值偏小的企業。但從中長期的投資邏輯來看,我們建議重點關注泰和新材、桐昆股份、恒逸石化,謹慎關注S儀化。
強調做大做強和差異化路線
齊魯證券對《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解讀更強調做大做強和走差異化路線兩個方面。該券商發布的報告認為,規劃提出了四大主線:産業“集中化”,産品和地域“差異化”,企業“國際化、上下游一體化”,以及節能綠色環保。
具體來説,規劃在産業集中化方面提出:到2015年,行業內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50家,其中超過1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20家,突破5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5家,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抗風險能力明顯提高。
在産品差異化方面提出:到2015年,化纖差別化率提高到60%以上;高檔面料及製品用化纖自給率達到85%;産業用化纖比例達29%;以彌補棉花不足為主要目標的高倣真、超倣真纖維佔化纖總産量的15%。提高差別化纖維品種比重,滿足差異化、個性化需求。
規劃提出到2015年,國內高性能纖維總産能將達到16萬噸左右,高性能纖維行業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芳綸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連續玄武岩纖維等産品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碳纖維、聚苯硫醚、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等産業化生産及應用實現更大突破,産品性能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芳綸1414、聚酰亞胺、聚四氟乙烯等纖維完成中試技術的開發和生産,並實現産業化生産。到2015年,國內生物質纖維産能達到20萬噸左右,其中聚乳酸纖維材料、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和生化法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PTT)形成萬噸級、3萬噸和12-15萬噸級的産業化規模;生物法多元醇、多類蛋白纖維和再生多糖纖維實現或具備産業化的能力。
齊魯證券&&:從企業層面來看,我們認為本次五年規劃引導化纖企業往兩方面發展:做大做強和走差異化路線。一方面,走在技術創新前列並具有産業化能力的企業將獲得較好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資源為王”仍將是硬道理,“大而強”的龍頭企業將優先獲得獲取的上游資源,此外通過並購整合獲得外生性增長成為此類企業發展的另一個助力點。綜合以上幾方面,我們看好恒逸石化、榮盛石化、桐昆股份、海利得。
規劃利好粘膠行業和新材料
華泰證券則從對《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解讀中看出了粘膠行業的投資機會。該券商發布的報告&&:
規劃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將增加1000萬噸以上,纖維消費量增長仍將主要依靠化纖的增長來支撐。規劃提出目標到2015年,化纖産能達到4600萬噸,産量4100萬噸,化纖佔紡織纖維加工總量比例達到76%左右,化纖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相對於“十一五”期間化纖行業工業增加值約12%的年均增長有所降低。
同時規劃提出加快轉變化纖工業發展方式,以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主攻方向,重點內容包括:促進産業升級,改進産品結構;解決原料供給瓶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促進行業有序發展,增強行業競爭力。到2015年,廢舊聚酯産品、化纖面料服裝等回收利用規模達到700萬噸,能源合同管理覆蓋率超過20%,清潔生産審核覆蓋率超過30%,加強幹法晴綸、粘膠纖維等生産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治理,確保達到國家相關排放要求。研究完善高污染企業和落後産能退出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大淘汰落後産能的力度。針對廢氣治理壓力比較大的粘膠纖維行業提出適時修訂粘膠纖維行業准入條件。
規劃提出,到2015年,行業內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50家,其中,超過1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20家,突破5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5家,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規劃提出將適時修訂粘膠行業准入條件,同時解決人纖木槳原料瓶頸,利好粘膠行業,建議關注國內粘膠行業龍頭澳洋科技。此外建議關注新材料芳綸龍頭企業泰和新材等優勢企業。